试论小学体育教学中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作者:丁长伟
[导读] 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丁长伟
        重庆市沙坪坝区山洞小学校           400035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师生及家长深刻地意识到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正处于身体发育初期的小学生而言,过大的运动负荷会对身体带来损伤,过小的运动负荷又难以达到强健体魄的教育目标,因此怎样确定运动负荷是小学体育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从学生、课程、教学三个角度探究小学体育教学中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方法,以期最大化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和价值,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是指人的身体在体育锻炼中所承受的负荷,包含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两个组成元素。在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不仅是安全、科学开展体育活动的保障,更是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小学体育教师探究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方法,使体育课程教学既不会违背学生身体发育的客观规律,又能够最大化发挥出强健体魄的教学价值,对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根据身心发育特点,安排运动负荷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身体和心理的承受能力还比较薄弱,教师在安排运动负荷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准确把握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紧密围绕学生体质强弱、身体特征、兴趣特点等因素,通过分层分组教学的形式,针对性地安排运动负荷,从而确保运动负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大化凸显体育教学的作用。
        例如:在开展小学低学段体育教学时,教师应清楚地意识到1、2年级的学生仍处于儿童阶段,受年龄和心智发育等因素的限制,这一时期的学生普遍难以掌握动作较为复杂、能力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学习动力也主要以好奇心和生理本能为主,因此教师在安排运动负荷时,可以以爬越、躲逃、追捕等侧重基础运动能力培养的体育游戏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严格控制体育游戏的活动时间,避免运动负荷过大。在开展中高学段体育教学时,教师应意识到,这一时期的学生智力和体质都已明显增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动能力和技能,同时体育锻炼的动力也不仅是兴趣爱好,还包含任务挑战和成绩竞争。因此教师在安排运动负荷时,可以以具有篮球、足球、跳绳等强调技巧性和竞争性的运动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并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将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小组运动水平和体质状况针对性地安排运动负荷,从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最恰当的运动负荷,达到最佳运动锻炼效果。
        此外,女同学普遍对竞争激烈、运动量大的活动项目缺乏兴趣,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应注重对女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把握,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为女生单独安排运动负荷。如以健美操、形体训练等韵律性强、动作舒缓优美的运动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合理控制运动时间,让学生既能够产生疲劳感,又不会产生胸闷、心跳过快等身体不适感[1]。
二、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运动负荷
        小学体育教师应全面掌握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运动特点,从而准确掌握每个教学内容能够给学生带来的最大运动负荷,进而为科学安排运动负荷奠定良好基础。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兴趣特点和发育特点为核心,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在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兴趣的同时,使不同性质、负荷及强度的教学内容相互补充,从而达到最合理的运动负荷,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


        例如在开展“接力跑”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进行如下课程设计:(1)利用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进行“体前屈”、“原地扩胸”等准备活动,通过舒缓的运动,为学生施加小量的运动负荷,引导学生身体进入到运动状态(2)利用10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400m慢跑”活动,通过有氧运动形式,施加适量运动负荷,进一步激发其运动能力(3)利用5分钟时间,讲述“接力跑”的动作要领,以及“取弹炸敌”游戏的规则。由于学生刚完成慢跑运动,心跳和呼吸比较急促,此教学环节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稍事放松,有效缓解慢跑环节运动负荷对学生身体状态的影响(4)组织开展“取弹炸敌”游戏教学活动。将班级学生平均分成2组,在跑道起始位置排成2列纵队。在各队伍前方25m处放置一个装有沙包的小桶,在起始位置两侧5m处画一个圆圈。游戏开始后,学生需要快速跑至水桶处取1个沙包,然后快速跑回起始位置,在起始位置将沙包投入到自己队伍对应的圆圈中,以此形式进行接力直至最后一名队员完成投掷,最终以落入圆圈内沙包数量多的小组为获胜者。上述课程教学环节,利用趣味游戏的形式,巧妙地将“往返接力跑”和“定点投掷”两个教学内容相融合,一方面能够通过“往返接力跑”这一剧烈的运动形式,为学生施加短时大量的运动负荷,实现增强学生体质,激发运动潜能的教学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定点投掷”这一相对舒缓的运动形式,在缓解上一运动负荷给学生身体带来疲劳感的同时,为学生施加延伸性的少量运动负荷,在不损害学生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和身体极限,从而最大化发挥出课程教学的教育作用[2]。
三、根据课堂教学评价,安排运动负荷
        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动态化的方式进行运动负荷安排,从而确保课程教学内容能够始终为学生提供最科学、最合理的运动负荷,从而最大化提升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想要实现运动负荷动态化安排,就需要教师重视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把控,通过“观察法”和“询问法”综合运用的手段,实时掌握运动负荷的合理性,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评价反馈,及时调整负荷。
        以“300~400m耐久跑”课程教学为例。在学生跑步的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肢体动作、脸色表情、呼吸和流汗情况,对于出现呼吸急促、嘴唇发白、动作严重变形的学生,教师及时终止其运动行为并按照科学专业的方法,帮助学生快速缓解身体不适感。在第一轮“300~400m耐久跑”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在学生休息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身体状态并询问学生的身体感受和教学评价。结合观察和询问收集到的信息,教师在全面掌握每个学生耐力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将学生进行能力分层,针对能力水平较差,不能完成“400m耐久跑”教学内容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阶段目标引导法”进行运动负荷合理安排,让这部分学生按照“200m→300m→400m”的顺序,逐步提高运动负荷,最终适应400m耐力跑的运动负荷,实现教学目标。对于能力水平突出,能够轻松完成教学内容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运动负荷,如:在400m耐力跑后紧接着进行10~20m加速跑或3次立定跳远练习。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提升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时,应根据身心发育特点、课程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评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在避免损伤学生身体的基础上,最大化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切实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崇翀.调控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方式探寻[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9):102-103+106.
[2]陈虎风.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设置的基本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1):132+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