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作者:葛开英
[导读]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葛开英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和重要发展阶段,而英语阅读作为英语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输入途径和综合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阅读中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而现在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错误地认为,只有数学等理科学科才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英语学科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其实,英语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阅读是思维和语言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理解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阅读是培养学生预测、分析、推断、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理论也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英语阅读亦是如此。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挖掘内涵,发展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
         目前笔者所在地区使用的《英语(译林版)》教材题材丰富,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与生活密切联系,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渗透对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培养。笔者以五、六年级中的阅读文本为载体,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引导学生利用文本特征预测文章内容
          我们每一个人在阅读过程中都会发现不同于标准印刷的文本特征,它们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标题、小标题、副标题、插图、表格、图表、不同于标准的字体或字号等。作为阅读的辅助手段,文本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处理阅读信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增强阅读效果。《英语(译林版)》图文并茂,非常注重文本的呈现方式,以六年级上册为例,从Unit1 The king’s new clothes到Unit4 Then and now分别是童话故事、日记、游记、说明文,不仅体裁和话题不同,文本特征也各有特色,除了标题和插图以外,有的有导言,有的有小标题等。在读前活动中,笔者都会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文本,预测文章内容,启发深度思考,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
以6A Unit8 Chinese New Year 为例。在本课的读前活动中,笔者就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特征,进行合理的预测。
(1)导入环节后,笔者让学生首先判断课文的体裁,学生根据左上角的名字,标题很快判断出这是一封电子邮件。
(2)接着笔者让学生读课文的标题和导言,并提问Who wrote this email?  What do you think this email about?学生根据标题和导言回答:Anna wrote this email. This email is about Chinese New Year .
(3)然后笔者让学生观察文章中的六幅图,并回答问题:1.What food do people eat for this festival? 2.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this festival?从而引导学生预测文章中将会出现的目标词汇,句型以及故事情节。
(4)之后,笔者让学生根据文章中最后一句“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t Chinese New Year?”来猜测苏海将会怎么回信。
(5)最后,让学生讨论香港人的一些不同于中国大陆人的节日习俗。
        以上问题很多都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的答案,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特征,注意细节,展开合理的想象,积极地预测文章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更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接下来的阅读活动做好了准备。


        2.启发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篇章结构
        思维导图又叫概念图、心智图,是一种简单又有效果的表达发 散性思维的图形工具,它运用图文把各级主题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示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建立记忆链接。因此,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判断和辨别能力,同时也能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B Unit7 Chinese festivals的内容虽然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不够生动活泼,而且文章篇幅较长,给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造成了困难,但文章中的四段基本都是围绕节日的时间、活动和食物这三个方面展开的。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围绕节日的时间、活动食物和等几方面,提炼出文章的主体脉络,就可以使描述性文字通过层次清晰的线条和色彩变得不再枯燥,有效降低学生阅读理解的困难。
        以5B Unit7 Chinese festivals的课文为范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1)教师利用PPT课件呈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相关图片,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阅读。问题如下:How many festivals are there in the context? What are they? 学生通过独立阅读,从课文中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与上述问题相关的关键词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Double Ninth Festival,这些词就构成了本课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和第一层次。
        (3)教师再次提出问题:When are these festivals? What do people do at these festivals? What food do they eat at these festivals?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尝试回答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继而在全班进行汇报反馈。教师将学生回答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逐步丰富思维导图的分支。
        (4)学生完成课文阅读任务之后,教师将板书中的内容用彩色粉笔连接起来,完成本课的思维导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在关键词的帮助下尝试描述这些节日。    
        3.通过深层次的问题拓展文本内涵
        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文本、启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的工具。然而在平时的阅读课上,我们大多数教师设计的问题零散不连贯、没有梯度、缺乏层次,甚至有的教师盲目或随意提问,而学生的答案也很唯一,对文本停留在浅层级的理解上,缺少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Crawley和Mountain应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将阅读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字面阅读(literal reading),解释性阅读(interpretive reading)和评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从思维活动来看,字面阅读重在获取文本信息,为浅层阅读;解释性阅读重在应用文本信息,为较高层次的阅读;评判性阅读重在推理得出结论,是最高层次的阅读。这三个层次的阅读过程相辅相成,循序渐进,是一个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阅读的规律,考虑问题的层次性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除了设计促进文本识记和理解的浅层次问题,也要设计分析、综合、评价等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信息,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深层次的问题包括: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
  在阅读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不重要了。只有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提高了,阅读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意识到文本的理解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追求和最终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更要引导学生利用预测、分析、推断、总结、评判等思维方法,挖掘文本内涵,提升思维层次,使学生成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思考者,享受阅读的过程,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