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伟
库车市伊西哈拉镇中学 新疆 库车 842000
摘要:现代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信息意识、实操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主要就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新型模式展开探讨,旨在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教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 巧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思维
计算机思维是一种高层思维。计算机思维是指的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方法、定义去判断、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计算机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强的抽象、系统性,它们看似一种简单的思维活动,其实是需要我们建立一个结构化的模型,合理地组织和收集的数据,运用各种信息。在我国新一轮数学信息工程技术学科课程教育体制教学改革的大形势背景下,初中数学信息工程技术学科教学课的目标不仅完全包括了还要培养和不断提高初中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思考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思维方式,还要求学生能利用计算机知识、技巧去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学生思维模式都已经固化,他们在思考和创新方面都缺少魄力,不仅不利于其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而且给其信息思维的提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显然在教学活动中急需对学生加以引导,针对性地促进其信息思维的提升。问题是思考的开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去开发、设置问题,营造有趣的氛围,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信息思维。
如在学习与“复制、删除和移动文件”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美国大片《复仇者联盟》中超级英雄偷盗电脑文件的片段,借助快速切换的镜头、紧张的情节给学生的感官以刺激,丰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然后,结合电影片段提出一些问题:你知道计算机中一些图标代表什么意义吗?电脑文件都有哪些种类?如果你是影片中的偷盗者,你知道如何快速查找自己需要的文件吗?复制文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移动文件的方法有哪些?文件删除后还可以还原吗?你知道如何彻底删除文件夹吗?如果你是电脑文件创建者,你知道如何查看自己电脑中的文件,查看文件有没有被盗吗?如此能很好地引发学生讨论,进一步加深其印象,然后,教师可以抓住重点去讲述文件复制、删除和移动知识,而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可以强化记忆,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复制、删除、移动文件等操作知识的同时,养成善于思考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无形之中促进其计算思维的提升,完成相关的培养目标。
2 开展项目教学开展项目教学,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还需要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重点培养,换言之则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思维能力。而在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程序设计教学是促进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养成的重要途径,但是初中阶段并没有太多程序设计方面的内容,所以完全依靠该内容去培养计算思维不太现实。
因此,在其他的教学内容中可尝试开展项目教学,同样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用数据说话”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开展以“每天的生活费”为主题的项目教学,让学生自己对同学每天的生活费数据进行调研、处理与分析。在项目任务驱动与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能够将具体问题转化为思维模型进行理解,进而感知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所产生的作用。
又如,在学习完“Excel”相关基础知识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教师同样可基于这类知识去开展项目教学,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去锻炼计算思维。教师可先向学生公开一次学生考试的成绩表格,随后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从班级学生各个学科的平均分去分析接下来学习的侧重点;②结合班级学生的各学科成绩分析整体偏科情况。这两个课堂中,第一个是问题较为简单,学生只需要运用到 excel 的一些基本操作技巧即可能快速地计算得出平均值,便能够准确地分析得出哪一门学科还有什么需要改进,这也是一种使得学生对信息的及时获取、处理、分析成为一种思维活动;而第二个课题则是要求我们的学生掌握运用电脑思想的方法去形成一个可以解决的方案,也就是如何基于表格数据去获取到学生的偏科表现信息,这一过程便是对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锻炼。不难看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开展项目式教学,以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进而促进计算思维核心素养的养成。
3 小组合作,实现学生共同发展
在日常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因文化基础、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学生个体难免存在差异化学情,进而导致学生个体与整体之间存在不协调发展的问题。对此,教师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规划,合理引导其他学生各种个体的学习动机和方向,把握好其他学生整体状态,采取各种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策略,实现其他学生各种整体的共同发展。如在“图书小管家”的课堂教学中,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化学心理状况等问题,为使小组学生更好地了解应用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掌握应用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笔者采取了小组协同合作的教学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学生在相互交流学习、合作讨论和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打牢基础、提高理解。同时,为了保证个体与小组整体之间的互动性和学习性,笔者按照了组内异质、小组间同质的基本原则,将对学生个体与各小组整体进行了科学的划分,进而有助于发挥小组之间的帮扶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此外根据各组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制作图书小管家的程序,并分配相应的小组任务,如添加图书 addbook()函数、删除图书 delbook()函数、查询图书seekbook()函数等,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核心素养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既需要吃透核心素养内涵,把握核心素养精髓,又需要从实际出发,革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注重寻找与总结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使课堂由知识型课堂向核心素养型课堂转变,使学生牢固、扎实掌握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边荷.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及对策反思[J].求知导刊,2021(07):69-70.
[2]张玉梅.翻转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21(Z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