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颖
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 116011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每一位教师“被迫”获得了一次学习新领域的挑战和提升。在市级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线上观摩课——《两角和与差正弦、正切》第一课时。可以说,这节课除了是数学课堂教学展示之外,更多的是对信息技术的检验。怎样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是我备课中所思所想。
一、吸睛引入,提高数学课的吸引力
学生宅家学习,遇到学习中的困惑难免焦躁。怎样设计数学课,让学生既能保持思维上的紧张,又能有精神上的松弛,我想到了课前制作短片的方法。既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组织课堂的目的,让线上教学充满别样的仪式感。
二、背景音乐,增加了数学课的温度
线上课,学生喜欢听老师讲。但是,数学课需要思维内化,在习题训练中,总有一段时间直播室寂静的很。作为上课教师,有时我会觉得自己掉线,甚至有时会有一种深深孤独感。我想另一端的学生也会有这种感觉。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利用WPS插入功能的音频功能,找到适合的音乐,作为背景播放。课前音乐,消除上节课的疲劳,静心投入学习之中。课中音乐,实现两个目的,一增强课堂感染力,二消除学生面对数学题目的恐惧感,有利于思考。
三、有效互动,增强数学课的参与度
线上课互动逻辑变了,由线下的双向交流,变成线上的单向引爆。网上说,上网课,老师要学会自嗨。怎样抓住学生注意力、增强师生互动教学,是我重点设计的内容。本课师生互动17次,包括学生一次图片发送批改、两次语音讲解、九次在线留言、五次连麦问答。学生参与面广, 互动频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课件美观,增强数学课的可视化
线上课,学生领会知识上的内在联系,是需要用课件来体现。课件的功能是知识结构的可视化。在设计课件时,我考虑到了利用关系图、思维导图等增强知识的联系。除了为教学内容服务之外,更多的要考虑学生视觉心理,所以课件的颜值很重要。模板选择、界面布局、色彩搭配、文字音频、动画呈现形式、速度快慢、字体选择、字号大小,在课前反复演练,精雕细琢。
四、锤炼语言,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情绪
为了把握好直播节奏,对40分钟的课堂每个环节做精准预测,甚至过渡语反复打磨。想一想,直播的过程,真的就是一个人在念经。念的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人愿意听。公开课之前,我用EV自嗨录了好多遍,放给自己听,放给孩子们听。听节奏、听语速、慢了让人着急,快了让人烦躁。孩子的反馈是,妈妈上课时候的声音最好听。
想一想,佳琪的OMG真不是一般人能说得出来的。
五、手写板书,增强数学课的示范性
数学课绝对少不了板书。板书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对教学内容的凝练概括,是另一种教学语言。除了在课件标注之外,我将手写内容拍照裁剪编辑作为解题示范在课件中呈现出来。这一做法是在听课中从一位年轻智慧的物理老师那里学来的。看起来,传统老套,但学生见到老师熟悉的字体有回归课堂的代入感,实则效果绝对比PPT中生硬的印刷体更好。同时,在重点题目讲解时,采用手写板标注实现板书示范功能,写字带着呼吸的节奏,一边讲解一遍演算。(之所以没有选择手机投屏,因为投屏需要支架,而我需要用手机时时与同备课组的老师互动。)
六、图像绘制,增强数学课的几何直观
利用WPS功能图代数绘图功能,输入函数解析式,图像自动呈现。选择图像,并标注点,可以追踪图像上点的轨迹,进而通过点的坐标了解孩子的最值。几何直观与代数论证相结合,印证猜想,为研究函数性质服务。
七、诗意结尾,凸显数学课的文化价值
借用湘教版教材中的一首诗结束本节课。
三角莫愁公式多,
几何妙笔话婀娜。
展开和角星空转,
加减正弦明暗波。
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深意,不仅描述了是向量的妙笔将枯燥的三角公式摇身一变为婀娜多姿的几何图形。而且还突出了学科的应用价值,物与理中光的干涉密切相关。三角学是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而迈出了第一步,它枝繁叶茂、变幻多端。每一个公式、定理,每一种方法、总结,每一个转换技巧,都体现了生活的精彩和生命的智慧。意图希望学生用心感受简约而丰富、灵动而智慧、真实而自然的数学。
当然,上面的形式都是为了内容服务。备课过程中教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比了旧人教B版教材、新人教A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湘教版、华师大版,领会新人教B版教材编写意图,把握课标方向。在教学设计中,把握本节课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利用知识关系创设问题的情境,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用转化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展开思维活动。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详细分析,对教材例题进行引申扩展,由浅入深、步步深化,达到熟练应用公式的目的,体现了对学生利用知识关系探究、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培养要求和学法指导要求。
课上有很多遗憾之处,比如时间的把握,与学生互动的节奏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教师简介:
于颖,大连市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