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
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摘要:习总书记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课堂更是一个教师生命拔节,在课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是我们获得教师职业终身成长的关键点。
关键词:课堂;创造力;核心素养;语文教学
当我们步入课堂,教师的职责、水平将呈现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之中。作为教师,我时常反思教学方法,但一节又一节的课,我却极少反思课堂上发生了什么。当读到吴非老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语言平实却句句真言、厚重有力的叙述,我认识到每一节课对于教师都很关键。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去时刻关注并思索“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课堂上我们需要关注什么?
教师是需要“火眼金睛”的。正如吴非老师说,课堂中,我们要关注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诸如“兴趣”、“思维品质的培养”、“思考方式”、“习惯”、“课堂表达”、“作业”、“价值观”等等方面。这些方方面面都关系到一个孩子的学习质量,关系到一个孩子的成长,关系到一个孩子的未来。我希望看到这个孩子变得优秀、快乐成长、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应当关注课堂,关注课堂上发生了什么,关注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优秀品质,收获学习的快乐,拥有更加璀璨的未来。
读吴非老师的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一位深耕讲台的老师将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转化为发人深思的字字珠玑。吴非老师的作品虽然都是将他的教学反思和感言集结成册,但从他的叙述脉络中,我看到了他在课堂中对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关注。他和我们强调“这节课与未来有关”、“引导学生关注未知的世界”、“最重要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事理的简单与不简单”、“蒸汽机是瓦特发明的吗?”“问不完的怎么办”、“真理常从儿童口中说出”。这些文字让我想到在课堂上,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当然是我们的学科标准落实,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核心素养的体现。但这些最终都要表现在课堂的创造力中。
二、什么是课堂教授的关键能力?
在当今社会急速发展、信息爆炸、知识技术的加速更新的时代,对于我们的课堂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依然要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教授学科的基本知识。很多年后,孩子们未必会记得《火烧云》中萧红如何描写火烧云的千姿百态、色彩奇异。但当未来某一天,当他出门仰天看到火烧云时,他也许回忆起小学的那一节课,生发出瑰丽的想象。课本的内容或学科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将是他们认识世界,获得文化鉴赏力,更清晰表达自我和在个人生活的许多领域中有所创造的基础。
课堂中,我们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的知识,更要注意到的是关注学生的思考方式。吴非老师说:“课堂上学生最重要的活动,是‘想’;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在于引导学生‘想’。”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排在第一位的文化基础被分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核则是创造力。
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对于“提升智育水平”一项则特别强调了“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教授学科知识时,除了基础的文化知识,旨在问题解决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些基本的学习技能的“创造力”培养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关键。
三、如何在学科中渗透创造力思维?
在小学阶段,学科奠基至关重要。学科知识是创造力的关键。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曾经认为创造力应当是更高层次的学习中,涉及到更多理性思维的学科应当教授的内容。但在课堂的实践中,我越来越意识到,课堂中,我在讲授基础知识时,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何等重要。当学习到《全神贯注》罗丹沉醉于自己的雕塑作品时,当读到《昆虫记》昆虫的特殊习性,当我们一起探索《我们奇妙的世界》的美妙景象时,总能激发除了课本内容之外知识兴趣。
从现在的语文学科教学看,我们的课程标准和学科素养所强调的是正是学习兴趣基础上的理解与感悟。如何更好地让孩子在学习中认识到他所感兴趣的领域并能表达自我呢?教师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呈现便是关键所在。
正如吴非老师书中提醒并告诫老师“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而不是把他们格式化后,复制教师的思维。”我们的语文课并不是要单纯讲解或传授语言知识或是写作技巧,而是让学生获得理解世界的一种能力和兴趣。当他们学会自我探索,自己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认识到新的可能性。比如,最近听了一节《奇思妙想:想象作文指导》课,当“孙悟空在火星打乒乓球”的语句让孩子们哈哈大笑,并积极思考孙悟空应当如何打球或者金箍棒能打乒乓球吗?这时学生的创造力就凸显出来了。因此,作文学习中教师不要剥夺学生创作的内在过程,要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最大限度的呈现。
在每一节课中,我们应当花费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个性化的感悟和创造经验。学会观察儿童生活中的意象、经历和语言,激发他们在课堂中的创造力是一节好课生成的重要方法。当学习《荷花》时,我让学生仿写拟人句,“荷叶是守护荷花的王子”让我惊叹不已;当他们描绘看到的云时,“一群云朵在天空玩耍,一朵云发现自己掉队了,正气喘吁吁地追赶自己的小伙伴。”让我看到构思的巧妙;当他们写出“天晴了,云朵换上雪白的纱裙,在蓝天跳起了优美的芭蕾。”我看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
上一节“好课”,是需要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学习的,既是理论上教学方法策略的学习,更应当是课堂上的学习与反思。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生成的,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的学习都发生在课堂上。“教书要立人,学生在课堂上的样子,很可能就是未来在社会上的样子。”我期待,未来我们的学生无论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应当是有创造力的人。
参考文献:
[1]吴非著.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06.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3]蔡清田著.核心素养与课程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03.
[4]阿兰·乔丹·斯塔科(Alane Jordan Starko)著.课堂中的创造力:充满好奇和愉悦的学校[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07.
[5]桑国元,郑立平,李进成著.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