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彬 余光跃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0036
[摘要]2018年4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市场监督总局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方案》的通知,表明院校“1+X”证书制度的实施开始启动。单一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存在知识与技能评价脱离的问题,不符合企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培养学生多项技术技能,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本文以“1+X”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方法及成效为主要线索,重点就中职学校基于“1+N”理念下的“1+X”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1+X”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方法;成效;
一、“1+X”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轨的“双证书”制度,对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单一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存在知识与技能评价脱离的问题,不符合企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基于此,学校自2014年成为国家首批改革发展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以来,在多方调研和反复思考中,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岗位需求脱节、课程内容与证书考核不一致、教师职业能力与职业技术标准不一致、教学评价与行业评价不一致四大问题,以“学-导-训-赛”四维共济的职教师资建设模式为基础,强调教师队伍的1+N能力培养(即具备1项专业核心技能+N项专业技能),在师资能力显著提升的同时提出学生人才培养1+N(1毕业证书+N项技术技能)理念。《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来,学校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的要求,探索实施基于“1+N”理念下的“1+X”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以培养学生多项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通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三教”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职业技能标准规范课程标准,整合专业教学资源,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证融通;以1+X证书考核标准引导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增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学校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核心平台,与企业、行业、职教集团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能力培养等多方面开展多类型的深度校企合作,构建产教协同育人机制。
模式实施以来,先后在全校八大类专业和重庆市中职学校推广运用,学校成为重庆市首批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新能源汽车和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试点单位,现有7大专业参与10项1+X证书试点项目,在全市中职学校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十一年取得金牌榜和总分榜重庆代表团参赛学校两个第一名,“3+4”本科与五年制专科学生升学转段合格率达100%,高职分类招生考试本科上线率超出全市平均上线率15个百分点以上。学校结合1+X证书试点项目,对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进行了完善和修订,开发了相关的模块化课程资源;教师在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学校示范辐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开展职教精准帮扶,为偏远地区中职学校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师资培训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办学经验被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
图1 基于“1+N”理念下的“1+X”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二、“1+X”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岗位需求不一致的问题
中职学校办学缺少企业有效参与和行业先进技术引入,存在教学脱离实际、专业脱离职业、学生脱离岗位等问题,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单一,不符合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二)解决课程教学内容与证书考核内容不一致的问题
学校教学标准与1+X证书职业技能标准不对应,专业教学内容与1+X证书考核内容不一致,课证融通急需找到突破口和发力点,
(三)解决教师职业能力与行业技术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与国家要求还是有差距的,离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标准有一定距离,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掌握程度不够。
(四)解决教学评价标准与行业企业评价不一致的问题
现有评价模式下职业学校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无法真正衡量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急需构建“政校行企”深度参与的合作育人机制。
三、“1+X”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一)创新课程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培养多元化专业能力为目标,由1+N培养方式向1+X课程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通过成立1+X 证书试点工作办公室,确定责任清晰的组织架构。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和1+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深入企业开展行业调研,结合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分析,充分论证和全方位修订。根据升学与就业学生数一增一减的趋势变化,将传统人才培养的目标调整为双线服务,即鼓励就业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同时为学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取得更高级别1+X证书打下专业技能基础。
(二)重构1+X证书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对照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分析现有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减少重复教学内容,将标准中规定而未纳入教学内容的部分及时进行增补。同时积极开展模块化课程改革,将教学、培训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将理论教学与生产过程紧密衔接,重构1+X证书专业课程体系。以汽车专业为例,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导入课程体系,推进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和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衔接,将悬架系统部件检查与保养等相关技术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在课程实施中按标准完成教学内容,进而实现课证融通。
(三)实施多方向教师培养发展模式
学校坚持1+N的教师多项职业能力发展模式,强化校内师资的专业能力发展与培养,组织教师参加包括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培训、专业教学标准培训、课程开发培训等,全面提升教学团队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组织专业教师参加1+X师资培训与认证。加强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管理,引进培训评价组织技术能手,开展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方法培训,带动学校专业教师核心职业能力发展。
(四)开展多元化校行企协同育人评价
学校与上汽通用、北京现代、保时捷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开办了52个校企合作特色班级,建设北京现代西部培训中心、PPG汽车涂装项目学校、AUTODESK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与欧洲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协会(EBG)合作开办了数控技术高级特色班。与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联合打造重庆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公共实训基地,与用友畅捷通、跃途科技联合建设双基地,通过对校企资源的整合利用,打造了一批兼具教学和生产双重功能、校企双主体深度合作培养培训技术技能人才的双基地,申报1+X证书考核站点,引入1+X证书职业能力标准开展教学过程评价、能力养成评价,以企业标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施校行企深度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实现产教协同育人。
四、“1+X”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高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保持在重庆乃至西部一流水平。学生就业率和双证书合格率达到100%。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续十一年取得金牌榜和总分榜重庆代表团参赛学校两个第一名(全国一等奖48个,全国总冠军5个)。同时,大胆创新,打通学生成才立交桥,与开设“3+4”本科分段培养试点专业5个;开设“五年制”专科人才培养试点专业6个。每年,学生升学转段合格率达100%,高职分类招生考试本科上线率超出全市平均上线率15个百分点以上。学生陈巧和刘世忠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分别荣获第一名和第三名,双双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当场录用为正式编制职工;优秀毕业生刘菀、唐君贤、刘琼莲被选拔到国务院办公厅服务。机械专业付航同学荣获2017年度全国“最美中职生”标兵荣誉称号。
(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通过该模式实践,涌现出了一批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技术能手和特级教师。培养了市级教学名师3名、骨干教师43名,区级专业(学科)带头人10名、骨干教师13名,龚渝、尹宏观分别入选首届“沙磁名师”和“沙磁工匠”,全校共有“双师型”教师203名。研发教具5款,专利10个,开发课程标准37门,校本课程80门。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40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19个,市级一等奖23个、二等奖26个、三等奖16个。尹宏观老师团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实现了该赛事开赛十年来,重庆代表团参加交通运输类比赛一等奖零的突破!2020年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我校选派的9个团队全部获奖,并一举斩获5个一等奖,我校占近五分之一,4个二等奖,是全市参赛学校中获得一等奖个数最多和获奖等次最高的学校。
(三)示范辐射能力增强
学校示范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对口支援重庆永川职教中心、巫溪职业教育中心等29所学校专业建设。代表重庆市中职学校接受了教育部“落实全教会 奋进迎华诞”新闻“1+1”系列采访活动,荣登中国教育电视台专题栏目报道;连续两届承办并参与了全国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教师能力大赛,承办了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会。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宣传学校办学成果132次。
该模式先后在全校8大类专业得以推广应用。学校先后在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全国技能大赛总结会等会议上介绍专业人才培养经验。368所市内外学校和单位先后到校进行参观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得以广泛传播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部委《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方案》2018年4月
[2]《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
[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