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小学语文课堂“课结意无穷”结尾艺术初探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作者:刁敏
[导读] 结课是指课堂教学在结尾阶段的教学,
        刁敏
        (四川省泸县城北小学校学校   四川 泸县  646104 )                         
        【摘 要】:结课是指课堂教学在结尾阶段的教学,也叫断课。它虽占课堂教学的比例不大,却是不容忽视的。成功的结课,不仅对教学内容起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于无声处听惊雷,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课结而意无穷的效果。常用的结尾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发散式、回味式、延伸式、创新式。
        【关键词】 语文 课堂 结尾 艺术
        任何一件事物,有头便有尾。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堂成功的小学语文课,不仅开头要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课的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尤其是小学生,只有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抛开老师的跟踪,自觉学习,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堂课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则涉及较少。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发散式结尾——激发思维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我以前教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时,则采用了其方法。《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了。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我提示学生回忆五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说:“同学们应该还记得课文描写总理的动人场面吧!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有一次……
        【二】、回味式结尾——激发情感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我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学生回答。此时,我挂了邱少云的大幅挂图,用苍松翠柏衬托着墓碑文。

一边播放着英雄曲的激昂调子,一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同学们,在‘391’高地夺下不久,朝鲜人民在那里竖起了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这样的结局,设计了音响、图片,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感到回味无穷。也就是说,讲读一篇课文,不光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
        【三】、延伸式结尾——激发兴趣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进完成。
        一堂小学语文课的好结尾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讲究结尾用语,可根据课程主题、特点或用具有鼓动性、号召性强的语言把学生的情绪感奋起来,推向浪尖;或用含蓄、深沉的话促人深思,让学生课后回味。
        我在教学《我是什么》这一课时,是这样结尾的。当孩子们认识了水的变化,认识了水的脾气以后,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水灾后人们的生活图片,当伤感的音乐在教室里弥漫,孩子们的心静下来了,他们为灾区人民感到怜惜,他们想到了植树造林。于是,我说:“”孩子们,植树造林是一个解决水灾最好的办法,小朋友们看,在我们蓝色的地球上,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平静的湖泊,涓涓的溪流……美丽的水圈构成了万物生长的源泉。有了水,才会有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老师这儿有一首小诗,我们一起看一看(轻轻读诗歌: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花儿开得灿烂。因为有你,鸟儿唱得响亮。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水,世界如此美妙!)在柔和的音乐声中,听到孩子们清脆的朗读,心灵开始浮想翩。当铃声响起的那一刹那,我和孩子们还在音乐中回味着,思考着……
【四】、创新式结尾──打破旧的思维方式
  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也是现代教育踏上的一条不归路。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将学生一步步引向模仿的反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大胆求异和创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可让学生就圆明园要不要重建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再如教《跳水》,引导学生思考:船长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救小孩?有的学生提出在甲板上铺上厚厚的被子,让小孩跳到甲板上;有的学生建议可让水手爬上桅杆,把小孩抱下来;还有的说叫小孩慢慢往后退,自己滑下来……经过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船长的办法最安全最好。
  要注意的是在发散思维过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集中思维,经过分析比较,求取最佳和最真的结果。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积极的思维方式。
         总之,课堂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无非是因文而异罢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结尾“活”起来,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耐人寻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书目:《名师讲语文》
                 《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
                 《新课堂创新教法与经典案例评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