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聋校低年级学生讲故事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作者:邓雪金 黄东金
[导读] 《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
        邓雪金  黄东金
        福建省南平市盲聋哑学校    353100  
        【摘  要】 《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会讲故事,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聋校义务教育语文实验教科书的拓展延伸。学生学会讲故事,打好语文基础,丰富阅读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 聋校 语文  低年级  讲故事

        《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中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聋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培养聋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通过讲故事的活动方式,来加强语文实践,帮助学生学习语文,这即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思想文化修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指导学生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呢?
        一、扎根语文课堂,学生打好讲故事的基础。
        听障学生由于语言的障碍,他们对故事的情节不明了,对故事的文本不理解,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较差,口语表达含糊不清,因此他们对故事不感兴趣,也就不爱去讲故事了。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讲故事的兴趣,后面引导学生讲好故事就会更成功。
1,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各种演示教学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故事情境,把学生引入故事情节中去。学生由于语文阅读水平较差,对文本中的句子不理解,只靠教本的课文插图,还不能满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就需要老师提供大量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来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在教学课文时,强化图像能帮助学生建立图文联系,让生动的图像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例如新教材三年级语文《小壁虎借尾巴》里面很多的动词都需要视频演示,学生才会理解。《丁一小写字》讲的是:丁一小写字,写来写去写不好,最后在姐姐的启发下,终于明白怎样把字写好的故事。老师通过创设故事情节,表演丁一小写字的过程,很快就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了只有认真才能把字写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2,师生轮流讲故事,帮助学生学会把课文复述出来。背诵复述课文,对听障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然而,低年级的语文课文有个特点是:课文很多自然段句式反复,结构相同,这就减少了学生复述课文的难度。通过师生角色不断变化,轮流讲故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故事,并学会复述故事的方法,懂得把故事讲出来。无论学生讲得如何,都要都给学生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教师可以根据故事的句式反复,结构相同的特点,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发挥想象的空间,模仿故事情节,模仿自编故事。例如《小灰鸽送信》这篇童话是通过小灰鸽送信的故事,介绍了熊、蝙蝠、乌龟和蝙蝠需要冬眠的科学常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说说小灰鸽给故事以外的其它冬眠动物(例如松鼠、青蛙、蚂蚁等)送信的过程。以松鼠为例模仿编故事:小灰鸽飞到松鼠家,说“松鼠弟弟,来信啦!”松鼠没有答应。小灰鸽一看,松鼠把头藏到大尾巴里,一动也不动。这样仿照课文讲故事,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言语表达能力,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丰富阅读素材,激发学生讲故事的兴趣。
        讲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组织能力,因此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阅读,多积累讲故事的素材,增长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智慧,这样才能把语文学好。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发明的“阅读启蒙教学法”。他认为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小开始,要依靠父母来诱发。

父母应从小就为孩子朗读故事,每天20分钟,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会在父母抑扬顿挫折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了。听障学生因为语言障碍,无法与父母和外界正常沟通,父母更没有办法给他们讲故事,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只能依靠老师来诱发。老师可以通过手语来给学生朗读故事。学生在坚持看听故事中使注意力集中,并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激发想象,拓宽视野,丰富情感。学生在坚持看听故事过程中,会逐渐领悟语句结构和词意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初步具备广泛阅读的基础。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1,教师首先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言语水平的故事。低年段学生入学不久,学习的语言不多,认知能力较弱,可以选择很简单的绘本,让学生在了解一些简单的自然知识和交往沟通常识的故事中学习语言。例如故事《小山羊》通过好客的小山羊请客,让学生认识动物的生活习性;故事《小熊住山洞》通过小熊舍不得砍树的经过,让学生感受到森林里的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加,视野开阔,认知能力提高,可以阅读较长的,具有思想内涵的故事。
        2,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然而学生由于听力语言的障碍,他们对言语的输入理解比较慢。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故事的语速要慢,重要的语句要动作夸大,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肢体语言和表情也要随之变化,这样更能带领学生融入故事情节。
        3,要强化学生的回忆,刺激学生听故事的专注力。根据听障学生学语言“记忆慢,遗忘快”的特点,同样的故事,老师可以重复讲好几遍,学生才能不断理解和记忆故事的内容,才能为将来独立阅读和讲故事奠定基础。如果一个故事讲了几遍,教师可以在关键地方稍作停留,让学生来讲,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讲故事的兴趣和阅读故事的欲望。
        4,教会学生正确阅读习惯和方法。推荐给听障低年级学生的读物一般要图文结合,故事简单,语言浅显。学生阅读最好首先做到图文结合。先把图的意思看懂,对故事有个初步了解,然后带着看图后的疑问,图文结合,理解句子的意思,从而理解故事的内容。阅读故事时要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故事中收获精神食粮。阅读后,对故事中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最好能摘抄下来,做个读书笔记,为将来写作文做好积累。最后做到能复述故事内容,锻炼自己重新组织与整理故事内容的能力。
三、搭建说话平台,锻炼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为学生搭建说话平台,要从平时学习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引导鼓励做起。只有培养好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学生才能在大众面前讲出绘声绘色的故事。
        1,学生要多锻炼自己的言语表达,相信自己的表达能力。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机会;教会学生把话讲完整的习惯;提高学生复述课文的水平;养成背诵课文,背诵好的句子和段落的习惯;善于锤炼句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为语文的听说读写打好基础。
        2,可以让学生参加学校或教育部门组织的讲故事比赛。教师告诉学生,故事比赛与平常讲故事和复述课文故事有所区别。故事比赛要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向上,负有童趣。讲故事者语气、语调、语速适宜;吐字清晰、准确;语言流畅,无忘词、卡壳、冷场现象;仪表自然、动作恰当。故事内容完整,表达连贯,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通过讲故事比赛让学生获得展现自己成功的机会,为将来进一步学好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讲故事是一项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对聋校义务教育语文实验教科书内容的拓展。它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聋生言语发展特点,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致力于提高聋生的语文素养,为聋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版)[S].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6
[2] 谈秀菁. 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J].  现代特殊教育2017.4
[3] 胡潇函. 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策略初探[J].  现代特殊教育2019.2
[4] 季佩玉. 聋校语文教材教法[M].  中国盲文出版社198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