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娟 刘兴荣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潍坊 262700
摘要: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方案》同时对其重要意义、实施机构、面向群体、持证人员待遇、证书等级等予以明确。
关键词:“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方案》同时对其重要意义、实施机构、面向群体、持证人员待遇、证书等级等予以明确。1+X证书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意义重大。
王兴、王丹霞的文章《1+X证书制度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在分析现有职业教育人才评价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和应用1+X证书制度的关键要素包括两个基础、一个架构、五个主体和一个保障体系。蒋代波的文章《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时代背景、制度功能与落地策略》分析了1+X证书制度的实施背景,阐述了实现1+X证书制度的沟通价值、治理功能、引导功能、保障功能、发展功能和规范功能,并从五方面提出了保障制度落地的有效策略。
褚义景的文章《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实施路径研究》提出了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培养国家经济改革急需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业务精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发挥好学历证书和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作用。文章阐述“1+X证书”制度的内涵、价值导向,分析了阻碍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实施的因素,提出了“1+X证书”制度的实施路径。
21 世纪初期,我国对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开始起步,发展至今,我国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集中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与问题、学生就业趋势、学生素质教育开展以及解决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策略研究等方面。例如:
许小雅指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着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差距较大的问题,学生缺乏必要的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企业有关对实习生的培养及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企业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缺乏积极性,这也正是中等职业学校同企业展开合作的重要瓶颈所在。范志萍认为要想真正达成校企合作,实施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企业与学校实现深度合作,然而现阶段我国多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只停留在“初级”与“表面”的浅层次合作上,彼此的要求与期望值之间尚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如何促使学校与企业在培养所需专业人才方面成达一致意见,建立共赢机制,还有待更深一步探讨。浙江工业大学王军在针对高职学生就业形式进行研究过程中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有所涉及,并指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地方,通过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真正发挥中职院校人才培养作用。其认为如若我们在针对学生的教育培训中的内容与市场相脱节,甚至不闻不问,我们就会被市场所遗弃,学生很难能够真正被市场所接受。陈玉茹,张可然总结了中职学生就业上存在的问题,并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其认为我国中职学生就业主要存在就业率高与对口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不高的矛盾,以及就业率高同招生困难之间的矛盾。其认为中职学生就业率虽高,但是对口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从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随着国外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国外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欧美各国以及日本等国家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视,这也正是美国中职学校合作培养模式发展和盛行的原因,其主要体现为学校办学资金来源以及教育计划的合作等方面。一是展开合作教育计划。通常是开展以学校和企业为主,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协作以及工会与公共团体等社会机构为辅的合作教学模式,全面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这也是美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实施工学结合。即由学校同企业共同协商制定工读计划,并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学生展开联合教学。通常情况下,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单位实践,学校学习与单位实践进行交叉互补。三是实施多元化的培养教育计划。
多元化的培养教育计划旨在提高中职学生的基础能力,学校的重点工作在于努力促进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协调统一。资料显示美国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为 2:1。也就是美国多元培养模式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另外美国各州也可据本州的实际情况展开灵活教学安排,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德国在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上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国际教育界的一致认可,其中德国中职教育中最具代表性与典型性的教育模式,即“双元制”教育模式也成为了当前公认的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所谓的“双元制”指的是在政府的协调与推动之下,企业与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有效合理的分工合作,让学生能同时接受来自学校与企业两方面的培训,此种模式也是德国用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最为有效且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其优点在于如下四个方面:其一是形式好。企业与中等职业学校之间达成合作,中职学生在接受学校理论基础教育的同时还会受到来自企业的实践培训,实现学生与学徒身份的有效融合。其二是主辅明确。“双元制”模式明确以企业实践训练为主,以中职学校理论教育为辅。其三是有明确的立法保护。企业与学校办学同时受到有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其中《培训规章》与《职业教育法》等法律规章制度是企业的主要依据,企业与中职学生之间签订合同,学生一方面能够接受来自企业的实践训练,另一方面每周会按照相关规定及要求返回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其四是考取证书。学生在毕业之前需要统一参加由国家组织的有关职业资格考试,毕业证书由欧共体各国行业组织统一颁发并受到其认可,资格证书对学生就业与转岗将起到极大的帮助。总之,双元制的办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实践训练与学校理论教育之比通常在 7:3 或8:2。
总体来看,这些职业教育模式在不同的国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于自身经济发展都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也正因为局限于自身的缺点,国外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也依然处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近年来,国外开始重点研究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把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因素运用到教育经济些的方法加以深入研究,而这些方面研究我国依然处在空白状态,这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很好促进作用。
国家出台的“1+X”证书制度,在政策层面落实“放管服”改革的需要,其主要目的就是提升职业类院校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对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终身学习等不同层级的职业技能学习需求。
1. 重构和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做到资源共建共享
2. 深化教学改革,实施训育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有关专业正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学校配合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将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学生在参加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后,对于已经选修过的考证内容,实施免修相关课程内容。
“1+X”证书制度的引入,能倒逼学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吸引学生参与到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同时能激发学生积极提升综合素质的热情。
3. 完善“1+X”证书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开发“证书型”课程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是模块化的课程,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训课组成。在专业课程中,融入 X 证书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认证内容、考核方案,开发“证书型”课程。
相对于我国中职教育发展速度来看,我国中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却相对落后,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科设置不健全,校企合作层次较浅,学校更加关注人才技能培养,但是却忽视的对人才思想引导,导致学生综合能力较差。因此基于这些问题,中职学校应该明确培养什么样人才,如何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条件进行课程设置,如何和企业进行深层合作,为企业培养能够满足其需求的适用型人才,如何通过创新课程教学形式,开展更加丰富的活动,增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真正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综合性专业技术人才,并为我国地区经济稳步持续发展贡献力量,需要不断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本文为潍坊科技学院2019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940)、2020年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一般课题《“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课题批准号2020JXY03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