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视角下的信息技术热点素材应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作者:沈菲菲
[导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体现时代性
        沈菲菲
        余姚市梨洲小学
【摘  要】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体现时代性、展现人文精神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选择建议。通过对热点素材选取、课堂引用与作品呈现来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其中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本文聚焦生活热点,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垃圾分类”等素材为例,探讨了热点素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热点素材  学科育人

        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走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教材内容选择提出建议:要紧密围绕、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来选择和组织教材的内容,通过对计算思维的渗透,让学生逐步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加强信息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目的;要密切联系实际,设置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要展现出信息技术发展、创新和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
        顺应国家新一轮课改的精神和方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也应密切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努力践行学科育人。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契合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引领价值方向的热点素材。将这类热点素材作为教学素材加以应用,通过对素材的获取、加工与表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双线并行,充分挖掘热点素材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育有赖于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在课前可以有意识地收集、积累生活热点素材,建立“热点素材资料库”。资料库中的素材选取需遵循内容与思想相统一、素材与教学相契合的原则,借助多种收集途径,从科技、生活、文化等多方位广泛涉猎,形成、优化信息技术热点素材库。
        (一)内容与思想并行
        可供信息技术课堂使用的热点素材可谓包罗万象,教师需要用一双慧眼,在众多素材中选择那些兼具内容形式和思想价值的素材。顺应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收集鲜活而富有趣味性的素材,让抽象、难懂的信息技术课堂充盈快乐和趣味。除了关注学生兴趣外,更需关注素材的育人价值,选择内容生动、教育内涵丰富的素材。学生在处理、应用这些素材时,通过技术学习引发素质培养,达成内容所感染的育人效果。
        如《恐龙博物馆》一课,学习目标为熟练掌握浏览器的基本操作和学会收藏夹的基本操作。本节课可供选择的素材有:
        素材一:2019最热门的网络游戏网站。素材二:学校新闻网。素材三:中国时事新闻网。
        上述三个热点素材,有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类素材,也有时事类素材,还有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新闻素材。为遵循内容与思想相统一原则,建议选择素材二作为教学素材。校园网的建设相对完善,有学校简介、新闻中心、教师园地、学生天地等模块,管理员会不定期上传学校的各类活动新闻。通过浏览校园网,收藏校园网,既达成了学习目标,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校,了解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二)素材与教学契合
        教学素材不应是呆板的文字和图片,而应是学生进入技术学习殿堂的阶梯。教师在精选热点素材时可以预判所采用的热点素材是否适合教学,适合哪一课的教学,甚至做到小材大用,一材多用。要充分考虑素材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和实现教学目标方面的作用,还要考虑如何融入教学之中。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素材才是教师真正追求的具有价值的素材。
        比如,垃圾分类已成了当下生活热点。面对这些红色、蓝色、绿色的垃圾桶,手中的垃圾到底属于哪一类垃圾,也是学生的必修课。六年级上册《身边的学问》一课中要求学生熟练应用关键词在网上搜索资料,熟练掌握多张幻灯片的编辑。学生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如玉米属于什么垃圾、垃圾种类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展开搜索、收集材料,制作幻灯片作品。
        了解垃圾的种类后,如何让学生具备分类的意识和行动成了素材应用的另一个重点。在学校社团课上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垃圾分类”小游戏,课后教师将游戏中的垃圾实物交给学生请学生正确投放,学生有了更强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垃圾分类”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学校、社会都进行了大力宣传。制作垃圾分类小游戏,再进行垃圾正确投放比赛,强化了分类意识。
        上述案例中将“垃圾分类”素材一材多用,通过课堂氛围和学生作品来看,这一素材是适合教学,具有价值的素材。基于内容与思想相统一、素材与教学相契合的原则,我们针对信息技术不同学习领域,建立了“热点素材库”,如表1所示。

        二、巧用素材,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有了素材之后,就要考虑如何在教学中合理使用这些素材,高度整合热点素材与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推进教学,使素材发挥最大的价值。教师要把握教学细节,仔细地揣摩、推敲要引用哪些热点素材、采用何种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进而充分展现素材利用的价值。
        (一)巧用素材,突破重点难点
        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存在差异,而有些理解性操作,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如果缺乏具体的材料,缺少与生活和兴趣的联系,对这些素材的处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基于此,在教学中,可以将一些热点素材作为载体,借助它们架起学习起点与学习终点的桥梁,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学生依托熟悉的热点素材,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自然掌握信息技术手段。
        《空气污染的研究》一课重点为从网上下载文字和对文字进行有效处理。难点为有效地下载文字。对于重点,学生可以根据旧知提出“复制”、“粘贴”的操作方法,也因《电脑写作》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对于难点,怎样才算有效地下载了文字呢?这里一定是有问题指向的,如借助热点素材:余姚又一次被评为最具幸福感城市。教师只要简单的引导,学生就能自然的提出是因为余姚的“美”。那么有效地下载哪些文字呢?请学生自己定好主题,如“余姚人美”。举例余姚人文化美:余姚四先贤、当代的散文家余秋雨;余姚人行动美:起早贪黑的环卫工人、辛勤劳动的爸爸妈妈;余姚人语言美:讲台上老师娓娓动听的声音、风雨中交警叔叔的哨声。教师根据素材细化问题让学生下载有效地文字,提升获取有效知识点的能力。
        上述案例中巧用最具幸福感城市热点素材,针对不同层次学习能力的学生,细化了需解决的问题。幸福感城市地获得源于余姚的“美”,可以分哪些美,具体展开搜索,有效地下载文字,进而突破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又如《我们身边的机器人》一课,难点是辨别机器人和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巧用热门机器人“天猫精灵”和机器人模型。在课堂中请学生与它们互动,学生可以马上分辨出哪个才是真正的机器人。再借用mBot机器人介绍传感器、执行器、大芯片相当于人类哪个身体部分,现场操作了已编入程序的机器人后学生可清楚地了解机器人工作原理。
        (二)依托素材,达成教学目标
        宁波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学习目标多为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信息技术学科育人性,往往还需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缺乏育人性目标的素材是没有灵魂的素材。在教学中应合理选择和有效运用教学素材在实现前两维目标的基础上,积极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介绍我的爱好》一课的教学目标为:熟练掌握多张幻灯片的编辑;掌握幻灯片版式的应用;学会幻灯片“主题”的应用。本课采用“摄影70年”这个主题,先让学生收集70年前的房屋、交通工具、服装、生活用品等图片,再让学生走出去,拍摄现在的社会风貌。70年巨变图片对比,学生可以很容易想到选择“比较”或“两栏内容”版式。反复欣赏图片,于制作过程中自然感悟了素材所蕴含的思想:祖国发展的迅速,感慨祖国的伟大。
        上述案例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使用“摄影70年”主题,展现祖国巨变这一热点素材。在达成二维目标的基础上,教师于无形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达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又如《网络安全》一课,教学目标为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隐患和危害;了解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的基本概念;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巧用“把网络空间建设成精神家园”素材,学生了解到网络空间建设需要强大的网络安全保障,每一位学生都是网络空间的参与者、建设者,自己需了解一定的网络安全隐患和危害,在使用网络空间时,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三、转化输出,创新呈现数字化作品
        信息技术课堂实效最终以作品的方式呈现。学生借助热点素材经过一系列的数字化学习可以制作出具有创新意味的作品,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成就感,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制作的作品直接指向热点素材,且帮助加深热点素材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一)模拟现实,培养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所谓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思维模式。要想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教师应积极采用生活中学生熟知的素材,不让学生空想。在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基础上,再对素材进行分析、处理和应用可锻炼计算思维,最终创新呈现作品。
        教师在《Scratch》综合任务教学中借红绿灯时间设置,行人过马路,遇红灯停,遇绿灯行这样的生活素材展开教学。对红绿灯工作原理的分析,可锻炼计算思维。同时,在使用可视化编程工具及流程图后,更可以理清思维,明确设计思路,从而深入掌握计算思维能力的应用方法。“行人过马路”作品,如图1:
             
        上述案例中师生共同创建4个人物造型展示走路的样子,创建3个红绿灯造型表示红灯、黄灯、绿灯。
        面对拥挤的马路,杂乱的菜市场,学生建议在学校旁边的空地上为菜场和学校建造停车场。又如《规划一座城市》一课中,教师缩小了规划的范围,提议先规划改建学校附近的街区,尝试做一次“城市规划师”。让学生在黑板上根据一定的规划原则,贴一贴想规划的各个区域。规划图如图2:
        
图2  街区规划
        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布局,发散思维,帮助树立规划意识。
        (二)人机交互,实现数字化创新
        教学素材是知识点的载体,素材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热点素材的呈现方式多为图片、文字、视频,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优化素材的呈现方式,为突显素材思想性做出努力。
        垃圾分类这个热点素材,在网上可以搜索出非常多的资讯。校园里也分布着提倡垃圾分类的景象,有垃圾桶上张贴的分类提示语,广告机播放的宣传片。学生利用素材,制作垃圾分类小游戏,更新了素材的呈现方式,最终实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师生共同分析游戏的规则,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做一个精而简的作品。规则:1.单击并拖动已选的垃圾,拖动至某一个垃圾桶进行投放(即松开鼠标),投放正确:放大笑脸,投放不正确:放大哭脸,并返回原来的位置。2.投放正确得一颗小星星。3.累计8颗小星星即游戏成功,结束游戏。
        经过一学期的flash课程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将文件导入到库的操作方法,学生可以将网上下载的一些“垃圾”和“垃圾桶”的卡通图案导入到库中。还学习了图形元件的转换和简单的补间形状动画等。经师生讨论流程图,教师完成代码编写,垃圾分类素材以游戏的方式创新呈现。如图3:
        
图3 垃圾分类小游戏
        上述案例师生共同完成了垃圾分类的小游戏,在垃圾分类教育中呈现了新作品。学生会认为垃圾分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也愿意去了解更多的分类小知识,提升了要进行垃圾分类的社会意识。
        使用热点素材主要目的是挖掘热点素材中的育人价值,贯彻“立德树人”理念。教材教学内容与热点素材结合的方法,对突破现有小学教材仅重视技术操作与方法的现状做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实现在创新能力与思想高度上双重突破。

【参考文献】
[1]曹雪丽.传统文化素材与核心素养关系及应用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386):72-74.
[2]蒋娅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重难点的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13(12):62-63.
[3]汪志华.优化素材呈现方式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以“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为例[J].教学管理,2014:37-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