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吗?——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作者:任青燕
[导读] 当我读到封面上“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
        任青燕
        太原市成成中学校     山西   太原    030000
        当我读到封面上“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感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就对不上号”这句话时,它立刻引起了我的深思,触动了我的心灵!
        为人母,为人师,无疑是爱自己孩子,爱自己学生的,但为什么孩子、学生接收到的信息不对等呢?甚至可能是相反的信号!
        《教育的情调》这本书为“家长、教师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感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对等”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学会智慧的爱孩子。
        赞可夫曾说过:“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快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教师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敏锐的观察力不仅仅需要用眼睛去“观察”。《教育的情调》一书告诉我:好教师应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地理解学生的体验,教师就有可能培养和萌发出教育上的机智。教育的机制虽然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应能力”,但幸运的是这种能力可以通过教师经常反思自己与孩子相处时表现、行为或阅读关于他人教育体验的故事得以提高。
        反思是我们增强敏感性、生成教育机智的必经之路。
        下面以我自己真实的教育情境为例,说说《教育的情调》一书带给我的反思和成长。
        2018年9月,我则被学校任命为初三一六零八班的班主任。在本人看来,毫无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我,一当班主任就做初三班主任,责任重大,压力更大。
        2018年11月16日—2018年11月19日,我前往外地学习。在我外出学习的这几天,初三年级组恰好组织各班之间进行了一场篮球友谊对抗赛。当人在外地的我,收到年级组长曹老师给我的微信时,才知道有这件事及比赛结果,我们班在比赛中成绩最后一名。看到信息,我心想,我们班的体育一直不错,真是笨呢,怎么就最后一名呢?但看到曹老师对我的安慰话语,心态随后由小生气转变为平和,觉得也不是什么大事,最后一名就最后一名吧。
        11月20日早上,在小别后,我初次看到操场上将进行体育锻炼的四十位学生,心里觉得他们有点可爱,毕竟好几天不见嘛!学生看见我,虽然表现很平静,但能感觉出他们神态中的一些不平静,期待我表示点什么,但不善言辞的我什么也没说。几天后,当时替我看班的政治刘老师说,体育比赛过程中我们班学生很激动,很投入;参加比赛的男生因为成绩不理想,在操场上心情特别失落;女生忙着安慰参赛学生,久久不愿离开操场。甚至下一节信息课伊始,计算机教室里学生寥寥无几,最后刘老师亲自到操场一一把他们叫回来。当我听后,顿时觉得这件事对我来说“过去了”,但对学生来说似乎“还没过去”; 陆续又听数学老师说,有一个参加比赛的男生跟他说,他心里很难受,因为比赛成绩不理想。
        我逐渐觉得我真的错过了什么,我没有“看”到孩子们的团结,我没有“看”到孩子们为班级荣誉之战付出的努力。由于缺乏教育的敏感性和教育机智,我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我错过了一次和学生心与心靠近的机会。
        如果时光倒流,我会进行这样的事后补救。
        我人即使不在孩子们身边,但我可以通过微信当天就在群里写表扬信。

表扬班长组织能力强,在班主任不在的情况下,迅速组建精干的比赛队伍;表扬参加比赛的每一个同学,团结一心,全力以赴为班级荣誉而战;表扬每一个学生,有主人翁意识,为参赛队伍加油!在见到学生的第一面,精心准备一段话,为他们鼓劲加油,振奋人心,弘扬士气!鼓励他们在下一次的比赛,下一次的考试中展示出更出色的自己!
        我还会在后续家长会上利用PPT中展示参加蓝球比赛的每一位同学的名字,比赛的相关照片;面向全体家长、学生,我向他们表示感谢,郑重感谢他们为班级荣誉而战。虽然成绩不理想,但他们为班级荣誉付出的努力、汗水,一六零八班的每一个成员(包括我)都是见证者。通过家长会的再次肯定,我和学生间的距离是不是能近那么一点点?
        下一次再遇到类似事件,我会在外地给他们准备小礼物。当时只给自己儿子买了一盒巧克力,如果当时也给学生买一盒,即使一人一颗,那该多好!
        小小巧克力,但给孩子们带去的是老师的“看见”。总之想各种办法,让孩子随时感受到老师的“在”,也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看见”。
        我想这样做,效果会更好,尤其是初接班的班主任,更便于展开后续工作。
        由年级组长帮我(整个事件的旁观者)进行了心理安慰,可谁对他们(事件的亲历者)进行心里安慰呢?我觉得小事一桩,可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比较看重比赛结果!这不是他们团结一心,有集体荣誉感的表现?
        这本该是我的工作,我却没有做,我失职了!我应该引导孩子,过程有时别结果更重要,成绩仅代表过去,但在为成绩奋斗过程中收获的力量能让接下来的路走得更稳。也许,班级转变由此开始!
        在此教育情境中虽然我自己做的不好,但是通过此次学习、反思,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教育情境,我至少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会思考孩子当时有一种怎样的体验,会发现并抓住教育时机,做出最优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反应。
        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关注班级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走进学生心灵,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人,是我班主任工作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育的情调》这本书不仅给了教师“育”学生的智慧,还给了教师“教”的情调。
        “每一堂课都是有生命的。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这样的金句让我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有时为了让学生急于学会知识,自己便会变为控制型教师,急于把答案呈现给学生,而忽略了知识的建构过程。甚至两节课的间隙,我会抓紧时间冲进教室,辅导学生的学习,这样自己感觉心里才踏实。现在想想,利用课间时间,跟孩子聊聊天,聊聊物理知识以外的事,学生心里可能会觉得我不仅仅是他们的物理教师,还是他们的朋友。走进具体的某个孩子或某群具体的孩子们,和他们进行互动,给与他或他们反馈,进而培养和保持自己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
        在我们太原市成成中学校,引入“导师制活动”。不仅仅班主任承担学生
的教育管理,每个代课教师同时可以作为孩子的人生导师,利用课间休息、下午自习时间与学生面对面沟通。我想,抓住亲近孩子的机会,尽量关注到每个个体,创造多种学习活动,比如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提供展示机会,挖掘每个孩子的优点,使孩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教育的情调》书中的观点之所以带给我触动甚至是震撼,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了用居高临下的态度,主观的想当然的思想,机械的僵化的管教方式来“教育”。只有当我真正读懂了《教育的情调》,我们要让“同理心、换位思考、乐于倾听”等成为习惯化的思维方式,不断重复的对孩子作为“人”的属性的尊重和重视,少一些功利性,不把社会、学校给教师的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构建彼此信任的关系,让学生有依赖感、安全感,才能实践真正的人的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