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细致合作——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作者: 潘瑞兰
[导读] 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
        潘瑞兰
        浦江县七里中心小学  浙江省   浦江县   322200  

           

        【摘要】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就是情感与态度的重要体现,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本文结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针对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从倾听、细致、合作等三个方面的良好习惯来探讨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
        【关键词】倾听  细致  合作
        在课外闲余之际,教师们(尤其是数学教师)聊得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学生。诸如:“我们班学生真是两极分化严重,好的学生老师一讲就会,甚至不讲也能自己学会,而差的学生讲个十遍八遍都没用。这些人不会学习,不会思考,没有一点思维能力,态度又不端正,真是没办法。”听得多了,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同样一个教师教,学生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一、倾听是前提——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认真倾听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交往中体现出一个人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做到多思、多讲、多说。
(一)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课
        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就喜欢听他的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走近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发现孩子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努力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要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用赞许的微笑肯定他们。
(二)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除了认真倾听老师讲解以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并能及时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学生随时插话、随意打断同学发言的现象。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准确把握。
(三)适时恰当地评价学生
        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习惯很差,还屡教不改,这是由于教师平时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注意强化学生的好习惯而造成的,当学生感到教师在对待上课认真听和不认真听,对待好习惯和不良习惯,没有明显差别时,他们的不良习惯就会增多。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及时对好习惯进行鼓励、表扬,加以正强化,而对于不良习惯及时给予纠正,必要时还给予适当的惩罚。
        二、细致是基础——培养学生认真做题、仔细计算的习惯
        (一)认真审题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1.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
        2.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


        (二)认真完成作业
        1.独立完成并自觉检查
        2.按时完成作业
        大量实践证明:当堂完成的作业和拖堂赶就的作业是无法比较的,当堂完成的作业书写工整、作业整洁、正确率高;拖堂赶就的,潦草、马虎、正确率低,这就是环境因素作用于心态的结果。拖堂赶就作业导致作业环境恶劣和学生的心境不良,使学生产生心态异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
         (三)注意教师的师范
        学生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从黑板上板书到批改作业,都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示范,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各种解题方法,如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来进行仔细分析,认真审题,审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动笔解决等等。
三、合作是关键——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倡导“ 合作” 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一)灵活的合作课堂座位模式
        可根据需要适当变换学生座位的排列方式,课堂中的学生座位排列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合作与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因此,可以学生为中心或以课程需要为中心进行特殊的课堂座位设计。学生和老师一样面对其他人,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这样的座位排列的方式有圆形、U形和矩形。
        (二)合理编排小组和编码
        小组的划分要考虑这几个要素:各组人员之间的实力是否均衡?各组人数是否相同?各组男女生比例是否均衡?是否保证每组都有能带领本组同学不断向前的组长?为了有助于学习任务的检查,我们依据能力强弱编号,老师可以依据学习任务的难易检查各组相应的学号的同学。
(三)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轻松愉快、竞争的环境可为合作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创设既合作又竞争的环境,选择有经验的学生担任组长,调动全体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小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

        当然, 我们要培养的数学学习习惯远不止这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认真检查的习惯、对典型问题进行摘录分析等习惯。总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学习品质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坚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及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才能让学生自己爱学习、想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超.探究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4):132-133.
        [2]孙立明.探析培养小学数学有效学习习惯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4):52-53.
        [3]任芳.习以为常 品质自升———新课程下培养学习习惯提升自主性学习品质的研究与实践[J].中等教育,2013(12):230-231.

        
个人介绍:潘瑞兰,出生日期:1988年2月,女,汉族,浙江浦江人,职称:一级教师,学历:本科,专业方向:小学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