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贤
张家港市中兴小学
摘要:科学课上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掌握技能,要保护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注重科学实验探究的全过程。虽然,学生碰到的问题,大多数是人类知识系统中已经解决的问题,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迷。所以,老师千万不能像专家讲座那样,滔滔不绝地将科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实验探究的环境,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亲身体验实验探究的全过程,让探究更有效。
关键词:体验 探究 有效
一、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而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零散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是一种潜在的宝贵资源。因此,在教学中应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把创造性的时空让该学生,让他们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
其一,带着问题,大胆假设。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作为科学认识程序中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如《白醋与小苏打的变化》一课,当产生的气体倒到蜡烛上,蜡烛的火焰熄灭。学生就纷纷的推测:可能产生的气体比空气重?这种气体可能不支持燃烧?……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兴奋点,这是创造才能充分发挥的心理条件。
其二,拟定确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在探究科学知识之前,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注意事项。例如《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我给每组准备几粒肥皂块,要求学生讨论:怎样使其中一粒肥皂块溶解的更快?学生通过讨论后,纷纷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有的组想到,一粒用冷水溶解,另一粒用热水;有的说,都用热水,但一粒搅拌;有的提出把肥皂块用榔头敲碎后再做;有的想到了在酒精灯上加热……通过这些讨论探究,学生发现了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更多,真正当了一回“小科学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等等,在我们自然教学中充分的调动学生自行探索,自行设计方案的内在驱动力。使实验方案更能接近他们的生活,接近他们的已有的知识水平。
二、实验器材的多元化
构建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会理解。可见,只有在亲身活动中,才会有极大地唤醒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当学生提出假设后,教师首先眼提供给学生有足够的有结构的材料。材料的准备要典型性、丰富性、层次性、引导性和时间性,甚至提供多套实验材料。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要证明的是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有(1)用塑料袋装空气封住口,放在热水里,看塑料袋会不会鼓起来;(2)用冲气不足的皮球放在热水里,试一试它的弹力有没有变化;(3)把气球套在烧瓶口,给烧瓶加热,气球会不会鼓起来;(4)把烧瓶口倒扣在水里,给烧瓶加热看看有没有气泡冒出来;……很多很多,这就必须准备足够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自由、开放的选择实验器材,因此,在进行动手实验时特别认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搞实验。
三、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表现在资源、空间,还应在时间等多方面的开放,给教师、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在教学中拓展开放的观念和心态。如《压缩空气》,让学生通过玩注射器(代替空气枪)来自己探究空气枪的秘密,揭开“空气枪的子弹为什么能射出去?”这一问题。由于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学生玩法多种多样,并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学生在汇报中争先恐后地说到:“针筒里有空气,对着脸吹,有一股风凉凉的”;“堵住出口,推活塞,针筒里的空气被缩小了”;“针筒里的空气被压扁了”;“用手堵住筒口,很难压下活塞,回塞会自己弹回来”;“压扁的空气会产生弹性”等等,学生的思维在飞跃。由于学生经历了探究的全过程,始终充当研究的主体。因此“压缩空气”这一概念自然的解决了。
四、实验结论的开放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都渴望沐浴在鼓励、赞许的春日阳光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会表现得自信。正如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会起到一种暗示的作用。积极的态度产生积极的暗示,消极的态度自然产生消极的暗示。在这一点上,法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在他们的课堂上,教师永远不对学生说:“你说错了,你失败了”,他们永远都是个热情的支持者、引导者、朋友,时时给孩子鼓励。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一直都是那么兴趣盎然,他们像个真正的“小科学家”,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营造师生之间的“心灵接触”,课堂上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极力的满足儿童的好胜、好奇、好表现的心理,诱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动机。所以在自然教学中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意见,实际上当学生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尤其是这种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