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前概念,把握新起点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作者:李泉
[导读] 国际著名的小学科学教育专家美国底特律大学的杰斯琳·伊布妮沙
        李泉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国际著名的小学科学教育专家美国底特律大学的杰斯琳·伊布妮沙(Ebeneler Jazlin)教授总结了美国二十多年的科学教育的经验,提出了小学科学教育 “一般知识的建构模型”的教育理论。杰斯琳教授把学生知识的建构分成:探索与分类、建构与交流、解释与拓展、反思与评价等几个密切联系、多向互动的环节,倡导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知识。她的理论强调对学生“前概念”的研究与分类,即以学生原有基础、既有知识为出发点,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改变和形成有关科学概念。我认为它对于我们开展小学科学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有着非常有益的借鉴作用。
        一、探索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有利于备好课。   备课包括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准备教学仪器和材料等等。如果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脱离实际盲目地备课,只能是一纸空文,形式主义地走过场罢了。只有充分探索了解学生的既有基础,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入手,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提问,准备好充足的教学仪器和实验研究的材料,才能顺利地组织教学活动,开展科学探究。如有一老师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在导入的时候首先问学生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有学生马上回答“不一定,在盐水中会浮的”,一下子给老师个措手不及。这老师只能让学生再猜,直到所有学生均认为是沉的为止。实验中当把两个勺子里的水烧干后,让学生猜猜B勺里的白色粉末是什么时,问题又出现了:有学生说是盐,还有学生说是糖、味精,还有说是洗衣粉的。老师立即否定了学生的其他看法,说:“这就是盐,你们怎样才能证明?”然后让学生在清水中加盐观察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都是老师对学生的前概念缺少了解造成的后果。如果老师充分探索学生的前概念,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的话,就会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盐、糖、味精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观察马铃薯在盐水、糖水、味精水、洗衣粉水中的沉浮现象,分析马铃薯在盐水、糖水、味精水中的沉浮规律,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会顺利得多,效果也要好的多。


        二、探索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符合科学的本质。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科学课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参照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方式来探究,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即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基础来研究理解教学内容。知识并不是简单的积累,自古以来,知识都是有时被证实,有时被修改,有时被否定。所以理论都是暂时的,有时代性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要把学生的认识看作是既有的一种理论,组织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理论,并在教学中显示他们的观念也是应该有变化的,是要不断发展的,从而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不但理解科学知识,而且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全面提高科学素养。如教学《金属的性质》,教师首先让学生介绍生活中看见过哪些金属制品,是用什么金属做成的,进行归类后提问为什么锅子、电线都要用铜、铁、铝来制成,你认为铜、铁、铝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准备怎么做?这样就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的过程。经常培养训练,就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的习惯。
        三、探索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就必须探索了解学生的既有知识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之间都是有差异的。对于同一个要研究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有的有一个知识点,有的有二个或三个知识点。当学生有多种群概念时,学生之间的观念和理解也是有不同差异的。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是首先了解学生对事物的不同理解,鼓励他们有多种想法,接受学生所有的概念。要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看法,然后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归并分类,掌握好前概念之间的层次和相互联系。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白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每一个想法的,是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研究科学的主体的。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一个学习平台上开展科学研究,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认识,从而达成共识(科学的认识),更好的正确理解、巩固科学知识。例如研究岩石的形成,教师首先要掌握学生对岩石了解的情况。老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分发几种不同的贴好标签的岩石及小刀、放大镜、磁铁等,要求学生思考:这些岩石可以分成几类?你用什么标准?用什么方法?大多数学生会按照大小、颜色、光泽、纹理、颗粒大小、硬度、光滑程度来给岩石分类,有经验的学生还会用磁铁与岩石是否吸引,往岩石上滴盐酸是否冒泡等方法来分类。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岩石的种类,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各种岩石的成因作好充分的准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