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虹
佛冈县启智学校 广东 清远 511600
摘要:在当前推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中,如何培养智障学生的生活技能,使他们能够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照顾自己,从事简单生活自理的能力以及适应能力,是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和学生家长需要紧急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结合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需要不断促进家庭和学校教育合力的形成,并努力帮助智障学生提高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未来的自我价值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这一内容进行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智障学生;生活技能;家校合作;
一、家校合作提升智障学生生活技能的意义
学校教育是为了使智障学生初步掌握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并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智障学生的智力缺陷,难以掌握基本的独立生活技能,仅依靠几十分钟的课堂培训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断地复习和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对他们的生活适应性的训练必须实现家庭和学校相结合,做好家校共育工作。由于智障学生身心原因,他们大部分不能做到自我照顾。根据他们的特点,我们应该将学习重点放在今后的生存教育上。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组织学生有计划地积极参加各种生活适应训练,提高他们的基本生活技能,促进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将来能有尊严的生活。
二、策略研究
(1)生活技能训练贯彻于日常课堂教学
对智障学生的自我生活能力教育应面向未来,并为孩子的未来生活提供保护。如何将智障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低年级的自我服务技能,中年级的家务劳动技,高年级的家政劳动技能,贯彻于日常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活适应能力训练,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学生生活技能的需求是一个从内向外扩展的过程,即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生活服务能力、学校生活适应能力以及将来的社区交往服务能力。我们根据本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致力在教学中培养不同学段学生适应现实生活所需的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
对于智障学生来说,自我照顾能力的发展使个人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的生活,利用常识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促进个人向社会化进程的转变。智障学生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后,大多数人希望重返社会,他们的生活以社会为基础。独立的生活和自我保健技能使智障学生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的生活,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基本的沟通技巧使智障学生能够体验社会和他人的重要性,并为他们的精神生活开辟空间;对生命安全技能的掌握为智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拥有的基本劳动技能为智障学生的今后独立生活提供财务支持,并为他们提供精神支持。智障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生活技能训练为将来的美好生活提供了保证。学校应针对不同智力障碍,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始适当的生活技能教育和培训。相信掌握生活技能可以使智障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生活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2)改变思想,引导家长密切配合
我们的家长由于各自的素质、水平、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可能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可能对孩子的期望值有偏差,可能对孩子的不讲究方法,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他们爱自己的孩子,愿意倾其所有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成长,而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老师和家长们的携手共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巩固和改善学校教育的质量。因此,家长的支持与合作是实施生活适应课程的重要保证。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除智力因素外,智障学生学生对生活的适应性较差的原因很大程度也是父母对孩子的纵容和宠爱。也有一些家长,重视孩子的知识的形成,忽略了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为了向家长推广新的教育理念,让家长加入学校教育改革的行列,教师应定期收集,整理和分析反馈信息,并建立学生教育档案。并及时将学期培训计划传递给父母,以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并协助在家庭教育中实施该计划,以保持教育训练的连续性。根据培训内容,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成果展示,家长观摩和教学活动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家长对特殊教育的认识,而且增进了情感交流。当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时,他们会很高兴,这样家长就可以对老师产生信任和亲密感,拉近距离,进一步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
(3)搭建与家长沟通的平台
孩子送到学校,不能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家长会想知道孩子到底在干什么?在课堂表现如何?孩子从学校回到家中,家长又该如何接手教育?这成为我们要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是加强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建立各种沟通平台与渠道,最终达到家校教育合力的形成,促使智障学生的进步。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微信、微课、视频等科技平台让家长进入课堂、进入活动、进入宿舍,结合学生参与学校教育之后的实际变化,讲授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让家长有直观的理解,去了解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做好教育配合。
学生在学校培养的良好习惯和生活技能应继续在家庭中实践和巩固,我们通过家庭学校联系书,家访等方式,告知父母有关学生在学校进行生活技能训练的实践内容,并获得了父母的支持与合作。还要求父母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简单的自助服务,并为孩子提供自助服务和帮助他人的机会。逐步帮助学生掌握自助服务的操作技能,并进一步建立对自助服务的信心。通过实践,我们意识到仅靠教师的积极性来促进智力障碍学生的适应能力的提高是不够的。在校教师通过各种训练,提高生活适应课的教学水平,并制定针对不同学生的实践训练计划,但这必须要与家长合作,训练计划需要学生在家中通过长期大量的反复操作,让学生在实施过程深化提炼,最后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只有这样,智障学生才能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将来能适应生活,为家庭分担一些烦恼,履行对社会的责任。
(4)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生活意识
通过与父母沟通,我们了解到父母经常因怜爱孩子,无条件照顾所有事情,因此这些孩子产生了误解,父母会帮助他们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现在这些孩子都入学了。教师应以各种方式积极教育和指导他们,以增强智障学生的自我生活意识。例如:告诉学生相关的故事,朗诵有关生活自我护理方面的童谣等,以激发他们动手操作的愿望并增强他们对独立生活的信心。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反应迟钝,自我动手能力差,对与错的辨别力差。对于他们的教育和培训,除了建立生活中的自我保健意识外,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掌握生活中的自我保健技能。有意识地让智障儿童掌握生活中的一些自我保健技能,他们可以初步获得自助服务并逐步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水平。根据不同情况调整训练难度,适当降低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的训练难度。通过各种方法,他们将逐渐拥有照顾自己的技能。
结束语
简而言之,在智障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实际,有效利用家庭生活的一切学习资源,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结合反复的课堂学习和家庭实践应用,加大学生应用生活技能训练密度,强化学生运用学校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永丽.家校互动提高低年级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3):17-17.
[2]杨丽.中重度智障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7):317-317.DOI:10.3969/j.issn.2095-3089.2014.27.319.
[3]王志云.浅谈语言训练与培智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J].神州,2020,(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