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游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作者:王小茹
[导读] 幼儿园教育要培养幼儿的基本社会认知,
        王小茹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东三路党校综合楼  713800

        摘要:幼儿园教育要培养幼儿的基本社会认知,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做准备。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正确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应用游戏的形式,能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使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要重视游戏的多样性以及设置游戏的目的,根据幼儿的成长需要,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
        关键词:科学游戏;幼儿园;学前教育
        一、认同游戏教学理念
        幼儿教育要重视五大领域发展目标,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以及艺术。由此可见,幼儿成长目标是多样化的,一般的教学形式,很难将幼儿的多种发展目标进行融合,而游戏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在不同形式的游戏中,幼儿的体能、智力、语言等都能够得到锻炼。同时,游戏具有一定的交往合作性质,幼儿在游戏中社会性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幼儿受天性的影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游戏活动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要认同游戏教学理念,主动应用游戏教学,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二、科学游戏的应用策略
        1. 重视游戏针对的方向
        幼儿园阶段应用的游戏,在具有一定娱乐性的同时,需要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以五大发展目标为主,确定游戏针对的方向。
        (1)针对综合发展目标。教师可结合具体的学习科目,设置不同的游戏,并设置多样化的环节,实现幼儿综合发展目标。即在同一种游戏中兼顾幼儿的五大发展目标。在户外活动中,教师可设计一种结合舞蹈动作的运动型游戏,也可以对传统的游戏进行改造,加入更为丰富的内容,实现幼儿综合发展目标。例如,传统的游戏“丢手绢”,其中就包含音乐舞蹈内容,能够锻炼幼儿身体,而语言交流、社会性培养与科学性体现不足。为此,教师可在游戏中设置语言交流环节,根据自然科学中生物链的关系,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游戏中,“食草动物”如果把手绢丢在“食肉动物”身后,扮演食草动物的幼儿就要被淘汰,表明被食肉动物吃掉。而将手绢丢在人或食草动物的身后,可以按游戏规则继续游戏。人可以将手绢丢在“食肉动物”身后,不能将手绢丢在“食草性动物”身后,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也要被淘汰。在幼儿没有熟悉游戏规则之前,教师可以简单设置三个角色、食肉动物、食草动物和人,并设计语言交流,增加游戏的复杂程度,实现更多发展目标。
        (2)针对单一发展目标。针对单一发展目标,并非是游戏只能实现对幼儿某一方面的锻炼,而是在游戏的过程中,锻炼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某一方面。例如,“击鼓传花”游戏,主要培养幼儿的艺术能力,拿到花朵的幼儿,需要表演一个文艺节目。但在游戏中,幼儿也有一定的语言交流,只不过是语言交流较少,并非主要的游戏目标。
        (3)重视游戏的适应性。游戏的难度过高,难以适应幼儿的实际水平,会使幼儿参与兴趣下降。游戏的难度设计不足,难以达到锻炼的目的。因此,教师要重视游戏的适应性。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教师需要锻炼幼儿的交际能力,使幼儿充分融入到与伙伴、教师以及他人的交往之中。
        2. 应用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并进行长期的兴趣培养
        游戏的应用过程,与幼儿的兴趣培养具有一定的联系。许多幼儿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难以找到自己的兴趣,对其发展以及自信心的树立,具有不良影响。

因此,教师要重视应用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并进行长期的兴趣培养。例如,一些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运动天赋,教师就可以侧重培养幼儿运动兴趣,发展幼儿这一特长。需要注意的是,幼儿擅长的方面有所不同,在幼儿的兴趣激发以及培养中,教师要进行综合性观察。幼儿园游戏形式以及游戏种类很多,教师之间要对幼儿的具体表现进行交流,以确定幼儿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天赋。游戏中幼儿的状态最为自然,能够表现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可通过对幼儿参与游戏的情况进行观察,激发幼儿兴趣、挖掘幼儿兴趣、培养幼儿兴趣。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家长与教师的密切沟通,是重要的教育策略之一。家长在与教师的沟通中,能了解孩子的兴趣,从而在家庭教育中会重视对孩子兴趣的持续性激发与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 重视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接受的知识内容有限,进行的生活观察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较为有限,因此,幼儿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受到的影响较少,游戏形式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这种形式的游戏一般需要借助于道具,或与艺术教育相连接。比如,在绘画游戏中,幼儿的创造力就能够得到有效激发。幼儿在日常生活环境以及幼儿园环境中,对不同人物的心理感受存在差异,这一阶段的幼儿,具有一定的向师性。因此,教师的鼓励与表扬,对幼儿在某一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借助适当的道具或开展相应的游戏也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比如,应用积木、沙画、陶艺或涂色游戏,都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4. 应用科学的游戏提升幼儿认知水平
        幼儿受文化水平与生活经验的限制,对生活中、学习中许多事物的认知存在模糊不清的状况。游戏形式,对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可选择一个适当的主题,引导幼儿开展模仿游戏。例如,以动物为主题开展游戏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进行游戏之前,教师要给幼儿分配相应的任务,并给予幼儿准备时间。在家中,幼儿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听父母的描述等,对某种动物的特性有所了解,并制作相关的头饰。模仿游戏的展开,并不是要求幼儿单次对某种动物进行模仿,而是由一个幼儿对某种动物进行模仿,其他幼儿进行群体性模仿。之后,幼儿交换模仿内容,两人一组进行你学我猜。这种游戏设计,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使游戏形式更为丰富。在不同的主题选择中,幼儿可以对不同的内容进行模仿。这样的主题游戏能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发展幼儿的表演能力,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
        5. 游戏的设置要注重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
        游戏可以让幼儿更好地接受新鲜事物,使他们的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大脑得到有效开发。身体与脑力的协调发展,符合幼儿的成长规律。例如,“老鹰抓小鸡”这个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应用普遍,游戏中明确“老鹰”“小鸡”的身份,能让幼儿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游戏中,幼儿的身体能得到充分锻炼,思维能力能得到培养,切实感受到科学游戏的乐趣。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往往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同步性有所忽视,因此,在游戏的应用过程中,容易导致幼儿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教师就要关注幼儿的平衡发展,在游戏的设置上注重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
        三、结语
        总之,在幼儿教育阶段应用游戏模式,有利于激发幼儿参与热情,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师要结合幼儿发展目标,进行游戏的设计。为了使游戏应用的科学性得到体现,教师要对幼儿的游戏需求、实际能力以及智力状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确定游戏目标,明确游戏目的,要注重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兴趣与特长。
        参考文献
        [1]姚苏.从科学游戏入手,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1):62-63.
        [2]陈英.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