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云
山东水利技师学院 255000
[摘要]随着信息化发展,当代社会 “互联网+”思维模式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优化与集成作用。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比较文学理应与时俱进,开拓新视野。然而,当下比较文学这一分支开始出现危机,因此,最为紧迫的是要拓展比较文学的新视野。本文将针对新时代背景下比较文学进行一些创新性探索,根据当前研究中的窘况,充分运用自身经验和文献资料,提出一些建设性与创新性建议,开拓“互联网+”背景下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为更好地摆脱比较文学时代危机进行尝试性探索。
[关键词] 比较文学;互联网+;新视野;创新性探索;信息时代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等多领域交叉的学科,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自产生至今已走过漫漫征程。总的来说,比较文学这一分支在国内70年的发展历程中,走出沉寂期的徘徊,邂逅欧风美雨,融汇古今中外文化,创新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在学科专业和理论建设以及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比较文学这一分支已经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研究者覃茜茜曾经表示,比较文学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当代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文明冲突”之下,中西方异质文化交流已经是世界潮流所向,比较文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内部危机。毫无疑问,最为紧迫的是解决当前的危机与困境,开拓比较文学的新视野。基于笔者的视角,将会针对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危机与问题进行深入透析,提出一些创新性与建设性建议,开拓“互联网+”背景下的独特视角。
一、透析“互联网+”背景下比较文学存在的危机
三十多年前,美国著名比较学者韦勒克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危机”,在当时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但自那以后,危机阴影似乎一直笼罩着比较文学。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比较文学又面临着怎样的危机呢?
(一)狭隘民族性
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呈现一种跨文化的氛围。这种景象,对比较文学是大有裨益的。然而,狭隘民族性却集中体现在比较文学的作品中,这种视角是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圆融共通发展,给比较文学的生存带来巨大危机。研究者牛如愿指出“中国比较文学派”试图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纳入到比较中,寻找不同源文化中的异质现象,这无疑是很有意义的。这并非狭隘民族性,而是文化多元性的一种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如果一味地用狭隘民族性视角,这对比较文学的生存无疑是巨大的危害。
(二)研究缺陷性
当前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都存在明显的缺陷性。季广茂老师曾经也对这一问题做出解释,比较文学需要稳定的研究对象,至少是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无论这对象是单个的,还是由众多对象构成的集合体。比较文学只有解除身份问题,解决自身研究的缺陷型,才能在“互联网+”大环境中长久生存。
二、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在“互联网+”背景下,比较文学又有什么优势呢?一个被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生物工程技术、纳米技术乃至印刷文本文化的移位和媒体意象文化的兴起所改变的世界里,在解构和颠覆现代性的后现代语境中,为了建构人类精神家园,东西方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证、互补以及超越了“同”和“异”的一种全新、互惠、平等的跨文化对话,就为比较文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科的发展描绘了灿烂的前景。然而,我们又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与传统比较文学一起去开拓一个全新的视野呢?
(一)多元共存下的相互理解
在互联网大环境中,一个微博热点会引起全球各国人民共鸣。同样,对比较文学而言, 如果充满狭隘民族性的比较文学一旦在微博等视频网站上扩散开,并获得人们赞同,在跨文化环境中,客观上是不利于相对文学的生存和发展的。
乐黛云老师在复旦学报谈及这一问题:多种文化相遇 , 最重要的问题是能够相互理解。这个信息化时代,信息纷繁复杂,多元文化相互交融,比较文学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中如何自处,唯有在多元共存下学会相互理解。
(二)多种缺陷下的积极修正
在上个世纪,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就出现严重危机,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西方比较文学。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中便直接针对法国学派缩小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三大策略,揭示了比较文学持久危机所表现出的三个症状。随着时代发展,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相较于过去几十年虽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中,比较文学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不足和缺陷。在这种境况下,借助互联网的信息互通性,积极改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等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一个准确的认知。
(三)比较文学下的准确定位
在“互联网+”背景下,准确定位比较文学,并将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比较文学宣传上。在自身缺陷积极修正并完善的情况下,借助互联网技术,因为互联网所负载的世界比较文学资源远远超过纸媒传播的比较文学资源。中国学者王玉英老师曾在互联网时代跨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公开讨论准确定位这一全新视角。由此可见,全新定位比较文学,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的优势,构建跨文化下的比较文学特色,尤为重要。
三、比较文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众多论坛上,如豆瓣,有些学生所担忧的“毕业以后可能面临无工作的危险”,“我硕士期间学了比较文学之后发现越学越不知道比较文学是什么了”。学生们担忧的是自己的微观就业,学者们担忧的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众多学科与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与价值,属于宏观思考。基于这种担忧,比较文学未来的发展前景到底是怎样的境况?比较文学在过去的发展中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备受争议,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但在互联网时代是否会有超越东西方差异的跨文化理解与包容呢?在“互联网+”背景下,比较文学又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一是多元共存。在“互联网+”背景下,各国比较文学作品交相辉映。即使是不曾迈出家门一步,也可拜读各国比较文学作品,增长见识,增进包容与理解。
二是日趋完善。比较文学中虽然存在狭隘民族性,有关学者也在积极改善。很多行业专家已经认识到自身缺陷与不足,正在日趋完善并且呈现向好的趋势。
三是创新发展。基于当前比较文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研究内容等各个方面,势必会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去应对当前的困境。因而,比较文学将会向创新发展的方向稳步迈进。
四、总结
尽管当前社会环境中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对比较文学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阻碍,甚至危及到比较文学的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虽然比较文学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危机,如狭隘民族性。然而,以一种全新的新视野去应对当前困境,加强多元共存下的相互理解,积极改善自身缺陷,准确定位比较文学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用一种全新而独特的视角,助推比较文学在“互联网+”背景下昂首阔步,稳步前行,迈向新的征程。
参考文献:
[1]张晓红, 邓海丽. 跨文化视界的变焦与"中国学派"建构的虚实——中国比较文学研究70年回眸[J]. 学习与探索, 2019(8).
[2]覃茜茜. 跨文明异质性研究视域下比较文学发展的新阶段[J]. 长安学刊, 2018, (2):P.92-94.
[3]刘象愚. 比较文学的危机和挑战[J]. 社会科学战线, 1997,(1):148-150.
[4]牛如愿. 解读"比较文学"的狭隘民族性与文化多元性——对《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反思[J]. 北方文学:下,2017,(1):169-169.
[5]季广茂.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身份危机[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4):115-119.
[6]乐黛云. 面对比较文学的未来[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7]勒内·威莱克, 黄源深. 比较文学的危机[J]. 文艺理论研究, 1981,(2):146-152.
[8]王玉英. 互联网时代比较文学研究的定位与特色——互联网时代跨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吉林省比较文学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综述[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