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家庭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作者:张春文
[导读] 农村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当前社会的重要任务,
        张春文
        广西博白县中学
        【摘要】农村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当前社会的重要任务,但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比依旧达到15%左右,因此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其与家庭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庭社会支持;有效策略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于是留守学生总量持续增加。不难发现,在农村留守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与其生活的现实环境有极大的关系,而家庭支持与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家庭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
1.1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有研究显示[1],在我国当前农村地区的留守中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比达到15%左右。鉴于我国近些年越来越多人关注到农村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问题,整体上农村留守中学生自我和谐水平相对乐观,但依旧有一部分存在自我不和谐的问题。通过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因素维度的比较中发现,独生子女、学生干部、年级等维度不产生差异,但在学习成绩好坏、家庭结构、父母文化水平和社会支持上却有这显著差异,这一研究结论证实,要改变当前农村留守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就要积极从其家庭原因、社会原因的因素着手,提供必要的家庭支持与社会支持[2]。
1.2家庭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青春期,容易出现多种心理健康问题,将直接影响人格的培养与心理健康,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学生尽早进行干预,利用家庭支持与社会支持的力量,才能帮助留守中学生提升其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培养身心健康的中学生。从学生的家庭环境来看,留守学生父母多外出务工,尽管这样的改变下学生生活物质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却缺失了家庭教育,只有最大程度获取父母家庭给予的支持,调节学习成长心态,才能促成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留守中学生是当前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对象,这一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关乎城乡稳定和谐发展,因此加大力度关注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不但能促进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能尽可能帮助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如何为农村留守中学生提供家庭社会支持
2.1家庭关爱,为农村留守中学生提供积极正面的情感支持
家庭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后续实施社会支持的初始来源,家庭对农村留守中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多年来,在诸多学者的研究中均证实家庭环境亲密度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只有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下,孩子才能每日将学习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发泄与消除,避免日益堆积,减轻心理压力,从而达到预防发生心理问题的目的。但结合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实际条件,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大多只关注到孩子的物质生活,缺乏家庭内部的沟通,更是忽略给予孩子的心理支持。再加上中学生所处的特殊成长阶段,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关系疏离。此外,农村地区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父母以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为主,难以建立平等的亲自关系,而长久的疏离则容易引起孩子在困难面前不自信和退缩,也不主动找人倾诉,于是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改变现状,家庭支持上应作出必要的改变与努力。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真正为中学生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在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中要特别强调营造公平公正家庭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平等和谐的亲自关系,让中学生在父母面前善于表达自我。父母也要多与孩子进行对话,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沟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不能将唯一的关注点放在成绩上。这方面提倡家长将在外务工的见闻以故事的方式告知孩子,打开留守中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潜移默化地灌输努力学习的意义,进而影响学生的好学求学行为,让学生自觉以改善家庭生活环境和发展自我为目标,勤学上进[3]。
2.2社会关注,为农村留守中学生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研究发现,社会环境的好坏,对未成年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处于特殊成长阶段的初中生抗诱惑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差,同时缺乏社会支持,很容易受到周围不良现象的影响形成心理创伤。因此社会要为农村留守中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直接的物质援助和心理关怀。国家层面上,要从政策的制定中尽可能向农村留守中学生倾斜,通过投入建校资助,安排经费等,让农村中学有条件创建心理咨询室,专业地解决留守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此外农村地区还要完善关爱青少年成长的体系,为当地中学生创建保护档案,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积极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而媒体要也加强报道和引导,鉴于农村中学生见识少,不具备同龄段学生生活经验,因此可通过传统的电视、广播等方式进行教育和宣传,引导留守中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三观。
另外,学校还要引导中学生学会关注自我,自行调整,善于利用社会支持帮助自己走出心理误区,促进心理健康。比如可利用身边的人际资源,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理解、信任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而学校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赞美学生,并暗示学生进行自我赞美,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也能满足个体化的成长需求。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较为突出,这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综合分析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本文提倡可积极从其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两方面着手,引导社会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国家和社会都要投入更多的支持力度帮助留守中学生解决问题,学校方面则努力获取家长的配合,适时引导,并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认可,才能改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茂林,杨晓庆,陈孜.留守中学生的行为与家庭关系及社会支持间的关系[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6,11(3):365-367.
[2]李杰,张万军.农村留守中学生应对方式家庭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5-7.
[3]张万军.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家庭社会支持、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
课题信息:《留守中学生安全教育及事故防范与对策研究》(2019B0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