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珍
杭州市滨江区官河锦庭幼儿园 310000
一、案例背景
建构游戏是融思维、操作、艺术、创作为一体的社会性角色活动,是幼儿阶段不可缺少的一种体验。当下网络购物的爆炸式增长,促进了物流快递业务的发展,我们的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快递的生活经验:如快递员会用小推车协助送快递,送快递前会先打电话,取件码,签名,等等。这些都为孩子的游戏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近阶段,我们发现孩子们推着小推车,将各种不一样的积木比作快递,进行了“送快递游戏”。孩子们通过对话、讨论,能获得大量关于谈话的核心经验。
二、幼儿活动再现
片段一:“快递公司”初步成立
幼儿A推着小推车,和幼儿B说:“幼儿B,我有很多钱。”幼儿B:“你哪里来的这么多钱?”幼儿A:“我在送快递,收来很多钱。要不要和我一起玩啊?”幼儿B:“好啊。”幼儿A:“那我们开快递公司吧。我当老板,你是帮工。我说了算。”幼儿B:“好啊。”
分析:幼儿的谈话活动往往都有一个具体、有趣的中心话题。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能够把快递的相关生活经验链接游戏主题,说明幼儿对快递印象深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谈话活动发起最有力的发起者。整个谈话活动始终围绕“快递”展开、推进。
策略:经验铺垫,语境支持
教师可以发挥家长资源,利用购物节的契机,让家长多多给孩子接触快递的机会,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是发起者,而经验就是最好的推手。生活经验会告诉孩子,快递员会用小推车协助送货的,送货前会先打电话,送货时要签名,等等。
片段二:“快递业务”繁忙运营
幼儿B拿着一块木块走过来对幼儿A说:“这是幼儿C的快递,她是1343。”“好的。”幼儿A接过快递(木块),平整的放在了小推车内。不一会儿,小推车里就堆满了“快递”。幼儿A对幼儿B说:“你快去打电话。”
幼儿A拿起快递看了一眼,“幼儿C”他自言自语道。说着便一边四处寻找一边喊着“幼儿C,你的快递到啦。”幼儿C接过快递。“在这里签名。”说着把手一摊,幼儿C签完名后,幼儿A满意地走开了。幼儿A回到小推车前,拿出另一个“快递”(木块),看了看,自言自语道,“幼儿D”。说着,便走到幼儿D的面前,说:“幼儿D,这是你的快递。”幼儿D:“我没有买东西。”幼儿A:“这是别人送给你的快递。你打开看看就知道了。”说完,幼儿A继续他的送快递之旅。
分析:在游戏中,孩子们都能运用一定程度的交流和表达的规则,在同伴表达想法时,会注意倾听,不随便插话、抢答;同伴讲完后,也会及时给予应答和反馈,做到你一言我一语。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快递”而开展。在宽松、自由的交流气氛中,突破时间、地点、人物的约束,在游戏中自由选择交流对象,发展谈话活动。幼儿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突破常规、思维活跃、天马行空。“取件”、“送件”、“打电话”、“签收”等环节都具有丰富有趣的谈话素材,多元的交流素材推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你一问我一答的交流。
策略:追问激发,材料支持
在快递活动中,教师一直是辅助作用。当孩子们送快递准备离开时,教师适时提问:“接收快递需要做什么?”引发幼儿思考,生活中收快递是要签名的。教师适当地给予及时的引导,推动孩子的谈话活动。另外,教师可以为孩子准备纸张和笔,供幼儿制作快递单、签收回执等。
片段三:“快递公司”招募壮大
在一旁倾听的幼儿E看着幼儿A满满的小推车,很好奇:“幼儿A,你在干嘛呀?”幼儿A:“我在给大家送快递。”幼儿E:“这些都是你的快递吗?”幼儿A:“对啊。我很忙的,这些都要在今天之内送完。你要不要一起玩啊?”幼儿E:“好啊。那我和你一起送快递。”
分析:在快递游戏中,孩子们都具备不同程度的倾听习惯和能力。而倾听是基础,听懂是第一步。幼儿E听到了幼儿A的游戏对话,并且非常感兴趣,就邀请一起加入游戏。而游戏情节又推动谈话的深入。在游戏中,幼儿A的快递公司繁忙运营,他意识到人数太少,忙不过来,所以就想着去招募更多的“员工”。有了游戏情节发展的需要,谈话活动就更深入,也有了更多角色参与到谈话中来。
策略:过程跟踪,材料跟进
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始终是观察者,对孩子进行跟踪观察,一旦孩子有需要,教师及时给予言语上的引导和材料上的跟进。
片段四:“快递公司”发展规划
幼儿F看到幼儿A的小推车经过,就从推车里拿了一个木块。他看了幼儿A一眼,两人相视一笑,就在幼儿F准备转身离开时,被幼儿A拉住了手:“幼儿F,你还没给钱呢!七块钱!”幼儿F没有理会。幼儿A正准备向老师求救,“老师,幼儿F……”话说到一半,就被刚好经过的幼儿G打断了。幼儿G笑嘻嘻地拍拍幼儿A的手。幼儿A息事宁人。就在这时,幼儿F转过头对幼儿A说:“你没说不让拿我们就拿咯。”幼儿A说:“好吧,免费。我把所有的都给你们。”说着,幼儿A便把小推车里所有的积木都搬出来,送给了幼儿F。
分析:在游戏中,幼儿F对他人的谈话感兴趣,他就通过观察、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方式加入到谈话中,借助动作和表情辅助自己的表达,笑嘻嘻地拍拍幼儿A的手。他已经达到了核心经验的稳定阶段。
策略:师幼互谈,升华经验
成人在儿童的谈话活动中,往往起辅助作用。在“送快递”游戏中,教师一直在旁观察和记录孩子的谈话行为,在话题的结束部分,教师用提问帮助幼儿理清游戏情节,升华幼儿的谈话活动。最后,幼儿A将所有“快递”(木块)都送给了幼儿F,他可能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只是觉得好玩。教师的提问,迫使他去思考自己的游戏行为,理清行为背后的动机。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谈话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教育支持策略
具有良好倾听习惯和能力、乐于交往、敢于表达、能围绕主题谈话、掌握谈话规则是一个有着良好谈话能力的幼儿应有的状态,背后支撑这种状态的核心能力或品质就是幼儿谈话能力发展的核心经验。根据谈话的语言要素、幼儿谈话活动的特点,我们将幼儿谈话核心经验划分为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掌握并运用交流和表达的规则、初步运用谈话策略三个方面。培养幼儿的谈话能力,主要就是要帮助幼儿获得这些未来口头交流能力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经验。
(一)判断最近发展区,尊重个体差异
不能只看到孩子从“不会”到“会”的状态,而忽视孩子从“不会”到“会”的具体阶段。每个孩子从初始阶段到稳定阶段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小目标,而非一蹴而就。就如同定一个小小的最近发展区,并通过策略使其达成。
(二)链接生活经验,让谈话有内容
利用家长资源不断地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有了生活经验的铺垫,孩子们在谈话活动中就有话可说。面对同伴的交流,幼儿不会因为“不会说”、“不知道说什么”而怯场,也会更加自信,
(三)游戏后媒体解读,让谈话有深度
现代技术高速发展,我们可以将多媒体运用到幼儿的游戏观察中。在游戏时,用相机记录下孩子游戏中丰富有趣的谈话活动。在游戏结束后,将活动视频投放在头媒体软件上,幼儿可以更加直观地观看和解析谈话活动,让谈话活动变得有深度。
四、反思
(一)互生互长:游戏生成谈话,谈话反推游戏
游戏和谈话从来不是互相独立的,他们相互影响,互生互长。在本次快递游戏中,游戏情节需要,生成了谈话,而孩子们有趣的谈话内容又助推游戏情节的发展:“快递公司”初步建立——“快递业务”繁忙运营——“快递公司”的不断壮大——“快递公司”投身公益事业。
(二)时进时退:及时捕捉解析,适时内隐导引
在游戏中,教师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教师站在哪里最合适?游戏材料如何跟进?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带着问题去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及时捕捉和解析,适当地给予及时的引导。
(三)静待花开:长期跟进观察,等待微步成长
我们往往需要进行一段长时间的跟踪观察,才能够做出较为稳定、可靠的判断。幼儿谈话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有微步的成长,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跟进和内隐,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日)大宫勇雄著.提高幼儿教育质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