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作者:刘永杰
[导读]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重难点较多
        刘永杰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第一中学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  164100
        摘要: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重难点较多、抽象性较高,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因此,在具体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有效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此,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路径
1 引言
        初中数学教学应当将数学思维的培养放在教学重心,重视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操作,以高效练习、有效教学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收获新知,提升能力。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安排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由教师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完成,提升数学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2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素养。如果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先进,那么这将有助于学生沟通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的提升。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进和发展,教育工作者对这一点也有充足的认识。积极培养学生相关的科学思维能力,可以促进学生思想交流。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如果可以完成逻辑思维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就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初中时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1]。初中的数学学习是要有逻辑关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学好初中数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同时能够培养学生执行规则与制度的意识。在数学的课程当中,体现的都是规则性与逻辑性的知识,这对未来的工作也会起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3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
        3.1 自主推理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都是采用“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教学模式,这种被动接受教学知识的教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问题、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加以正确的知识引导,还应该在培养学生深度观察力与探究数学问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能力,在不断的推理与验证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进而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题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通常情况下,大胆的猜想能够有效改变学生的思维惰性与思维定式,通过大胆尝试与小心求证,充分将自身的发散性思维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与解决问题,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具有推论、猜测以及想象的数学题目,有效增强学生的非逻辑思维模式。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对数学问题的大胆猜测与假设,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参与性,让学生在猜测与推理的过程中有效提升自我创造性思维能力。


        3.2 问题设置
        在数学课堂应用设问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其辩证思维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另外,多样化的设问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对丰富其思维方式有较多益处。以“一次函数图像”教学为例。为了表示一次函数,数学采用y=kx+b的形式,其中k、b为常数。教师可以根据图像和函数表达式结合的情况进行设问式教学,并对每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难度,可区分为问答式、开放式以及导向式问题等。教师先选择讲解y=kx,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k是常数,大家可以将其分别赋值为正数、负数和零,并绘制不同图像,看看有什么不同?”该设问为引导型问题,能够为学生指明思考和实践方向,是激发其思索欲望的良好方式,属于较易操作的程度。接下来,教师继续深入课题教学,讲解y=kx+b,并向学生提问,“假设k为零,那么赋予b数值后,同学们是不是会得到直线呢?”在该设问中,教师已经将可能出现的情况列出,其答案应当是单一的,属于问答式设问,能够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有检测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反思习惯,提高数学严谨态度。
        3.3 教学活动
        数学学科自身所具备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特点,要求教学方式应多样化,避免传统强灌式教学导致的枯燥单一问题。因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数学活动,比如,数学竞赛、游戏教学等,营造出轻松、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发散思维。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结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充满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生活性等特点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同时能有效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其在知识学生的过程中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在知识探究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在新知获取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2]。
        3.4 数学评价
        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数学的教学活动当中,评价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性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反馈,找到自己在学习当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在初中的数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定期的评价和总结,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评当中渗透数学思维,通过具体的问题将数学思维呈现出来。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把错题总结到一个本子上,并将所学到的数学思维也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错题当中的解题思路。经过长期的总结和反思,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为每个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以及性格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模式。不管遇到怎样的问题,教师都应当明确,创造思维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新课改赋予教师的新的教学使命。
参考文献:
[1] 杨成菊 .试论如何打造初中数学创新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119-120.
[2] 郑杰明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6):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