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与文化角度谈文言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作者:徐梦婷
[导读] 从《郑人买履》教学课堂中引发对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徐梦婷
        昆山高新区汉浦中学
        【摘要】从《郑人买履》教学课堂中引发对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主要集中在文体和文化角度切入探究,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的分类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有哪种更适合文言文教学之分,此外,言情怀与文化意识是文言文解读的目的,在文言文中是非常关键的一块内容。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体,文化

        在备《寓言二则》中的《郑人买履》这篇课文时,我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形式上的短小生动、富有故事性,以及内容上的深刻蕴藉、富有哲理性。因此,我从文章的形式——文体、文章的内容——文化这两个角度来品析这篇文言文。通过课堂教学,我发现这样的教学安排相对比较合理,课堂教学过程非常顺畅,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也比较立体深入。于是,《郑人买履》的教学案例给了我一定的启发,我想是不是可以分别从文体与文化两个角度,对古文教学进行一定的有侧重性的研究来深入探究古文教学呢?
        下面我将从文体与文化两个角度来谈谈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首先,文体知识是文言文教学教师知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它主要集中注目在文言文的功能上,其内容主要包括文言文的实用功能和言志、载道的体现。文体知识是理解文言文的文意后一个基础的知识内容。文体学也称为风格学,主要研究文学文本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包括体裁的特点、表现方式、发展规律等。文体学围绕文本的体裁会生发出许多内容,例如特定体裁的语言表达、遣词用句、情感志趣的抒发方式与内容等,体现不同体裁的独特魅力。文言文的文体学知识主要集中在由文言文体裁而形成的文本独特性上。
        对于文言文的体裁,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就产生不同的分类成果。首先张文海老师在《文言文的十种体裁》一文中,将文言文分为十类:论辨类、传状类、杂记类、序跋类、赠序类、公牍类、书牍类、箴铭类、哀祭类、碑志类。其次刘海华老师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种文体》中,将文言文分为八类:说、表、记、铭、赋、传、书、序。两位研究者将文言文进行了分类,我认为,张文海老师的分类更多的体现了文言文的功用,即实用功能,而刘海华老师的分类则更倾向于文言文的形式。
        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的分类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有哪种更适合文言文教学之分。举个例子,教师要重点教授学生某篇文言文的功能性知识,如先秦诸子的政论文,重点突出语言的交锋和驳斥,那么可能更适合采用张文海老师的分类,即“论辩文”,这样可以更明显的突出教学重点,抓住“论”与“辩”做文章。

如果教师要重点教授文言文的形式特点,如李密的《陈情表》,那么采用刘海华老师的分类,即“表”,更能突出重点,抓住“表”是下对上的一种公文,形式比较正规特殊,如文章开头的“臣密言”和文章结尾的“谨拜表以闻”,这样就更能体现教学重点。
        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做到立足于文言文的体裁,分析文言文体裁的特性,找到不同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就如徐丽丹老师所说的“从体性角度关照文言文”。教师只有明确文言文文体的独特性,才能将每一篇文言文教成“这一篇”文言文,突出作家和作品的独一无二,才能让学生对每一篇文言文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自己的理解,最终掌握文言文的系统性知识。
        其次,关于文言文的文化层面,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提到的所谓“文以气为主”,其中,文言文的“气”,指的是从文言文中生发的作者的精神气质以及作品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文以气为主”说的就是文言文作家作品的情怀精神和气质文化是文言文的主要内容这个道理。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也提到“文言文的最终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这个观点。由此可见文言情怀与文化意识是文言文解读的目的,在文言文中是非常关键的一块内容。
        张咏茹老师将文言文的主要传统文化倾向分为六大类: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赤胆忠心的爱国主义、与世无争的淡泊精神、乌鸟反哺的崇孝感情、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文言文的气质文化种类有很多,文化主题包罗万象,如《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一篇宣扬民本思想的名篇,《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则展现了古代爱国志士的牺牲精神,《与朱元思书》则生动展示了大自然的优美风景及文人情怀等。再进一步,一篇文言文也有许多不同层面的文化主题,例如《十五从军征》一文中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句对于现在的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基于此,就需要教师重点说明汉代社会文化风气,特别是兵役制度,这是一个层面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抓住文言文本的独特文化精神,解读品析文言文背后的深厚传统文化,为学生展现一幅幅中国古代文人的志趣情致素描画,呈现一条长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粹长廊。
        教师对文言文教学中关于文言情怀以及文化传统知识的处理,一方面要求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学生在欣赏、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形成人文品格并且外化于行,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广博的传统文化素养,更要有影响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专业文化知识。
        由于文言文相较其他文本,特殊地蕴含了多样的体裁以及丰富的人文情怀与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这就对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文体知识与传统文化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博、文言文体裁的多元,教师必须要不断扩充自身的古文文体知识与文化知识,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不断积淀学识,繁杂地吸收各类文言文教学知识。
        
        【参考文献】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