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琪
黑龙江省海伦市第一中学 黑龙江省海伦市 152300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善用提醒式的批评与朋友式的告诫,为学生的成绩喝彩,指出学生的不足,是每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身上必备的素质之一。得益于我多年的教学经历,我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我在刚刚参加工作时正遇新课改,这鞭策我探索崭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化“教”堂为“学”堂,化“讲解者”为“引导者”,化“打击教育”为“赏识教育”。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深化,我们也在打破自己固有教育观念的壁垒。由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到对学生能力、情感、人格与认知的关注;将曾在学科严密性上的过多专注转移到钻研学科的育人性;将对课程结果的过于注重转化到对课程过程的理性分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展每一位老师的个性化教学,使我们从普通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过程的钻研者,设计者。
在这个过程中,积极互动、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在这种良好师生关系的熏陶下,懂得了独立思考与探索钻研,拥有了创新思维和共情能力,学会了质疑、评价与反思。然而,在不断落实新课改要求、探索新教学方案、培养新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我将这各项工作与赏识教育相结合,这使我受益匪浅,同时这种赏识教育也完美地经过高考的检验。下面让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简单谈谈自己对赏识教育的见解与应用。
一、赏识潜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人尽其才
我始终坚信,无论处于哪种成绩、名次的学生,都有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在日常的接触与交流中,我努力去发现并挖掘学生们的潜力。例如,班级里有一位女同学家长离异,平时内向自闭,通过和她的交流和观察,我发现她热爱唱歌和朗诵,于是我安排她做班级里的文艺委员。最开始,她十分担心自己不能胜任,我一路耐心鼓励,对她进行心理疏导。看着她由一开始的恐慌畏缩,到后来能独立组织班级的文艺汇演节目,她的进步是非常巨大的。还有一位男同学,平时非常粗心,做题经常出现一些低级错误,于是我指派他负责班级内小考的阅卷工作,通过对他人错误的发现与反思,使得他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弥补了粗心的缺点,成绩也显著提升。
通过对细枝末节的关注与学生兴趣爱好的挖掘,让学生“各司其职”“人尽其才”,让他们在为班级做贡献的过程中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团结感,自豪感与成就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着自己的处事能力与应变能力。
这种观念也反过来鞭策着学生们更加专注于学业,积极影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举多得。
二、赏识技巧——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与学生做朋友
落实赏识教育的进程中,赏识技巧也必不可少。基于我十余年的工作经验,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一个共病,就是犯了错误不能勇于承担,或欲盖弥彰,或逃避现实。归根结底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距离。拉近距离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沟通,与学生构建亦师亦友的关系。而沟通时我们首先要“知己知彼”,作为教师,我们虽然不一定和学生们有同样的兴趣爱好,但我们绝对不排斥他们的兴趣爱好。通过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与爱好程度,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寻找一个更加融洽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其次,在沟通的过程中,听和说是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说,意味着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识与情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他人能听到自己的声音。而倾听,则意味着接受学生的内心想法,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给予学生尊重和关注,给他的情绪以安慰,给他的失意以曙光,保持着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听和说就好比鲲鹏的两只翅膀,唯有协调展开,方可扶摇直上九万里。
三、赏识尺度——充分把握学生的评价,使学生扬长避短
赏识要适“度”。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承客观全面的原则,基于学生的综合表现,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全面化评价。对不同学生的激励要因人因时因状况而异,该赞赏时绝不吝溢美之词,该客观时绝不偏袒包庇,同样的,在问题与不足方面,也应及时指出,沟通技巧方面在此不多赘述。一旦面对学生的严重错误,教师则应严厉指正,以防酿成大错。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容易产生焦虑、叛逆情绪,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更有甚者产生早恋等情感问题,丧失节制。殊不知,这种放纵就如恐怖的魔杖,它把优美化为狰狞,使怜爱衍为杀机。
因此,教师应把握好赏识教育的尺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师生平等和谐,生生互助的教育氛围。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传统的激励体系主要针对于学习成果。而今天我们的赏识教育,是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进行培养并适度干预。这种赏识教育具有充分的优越性。
赏识教育是我们育人的有效教育方式之一。我们培养学生,是为他们能以身立德,以气成事,以才济世。不仰人鼻息,不阿谀谄媚,不妄自菲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人欲成事,需以之能,而能以才为基。新时代,新要求,更需要教师有新思想,新理念。我们的责任就是让孩子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以拳拳之诚,效区区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