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内衔接课外---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初探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4期   作者:王韦鹏
[导读] 阅读是语言学科的教学重点,也是语言学科的教学难

        王韦鹏
        福建省南安市新营第二小学  福建南安  362342
        摘要:阅读是语言学科的教学重点,也是语言学科的教学难点。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课,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这一时期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教学重视,通过开展课内外阅读来丰富小学生的知识积累,促进小学生的综合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呢?下面本文将对此提出几点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内外阅读
        语文学科所涉及的到的内容较多,所以学好语文知识可以为其它学科开展教学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使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语文学科中有很多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想要发挥这些具有教育意义文章的作用和优势首先就需要教师注重开展阅读教学,因为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开展阅读教学以及开展拓展阅读教学对提高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文化水平的提升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深远的。
        一、从文本出发,做好有效衔接
        (一)借助预习收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为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更多的内容,所以预习的开展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当然,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开展自然也离不开阅读,通过引导学生开展预习课外阅读以及预习阅读课本上的文章来帮助学生收集更多的资料和知识,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很好的和学生进行互动,因为教师讲解的内容学生们都有所了解,避免了学生们在课堂上不知道教师讲解什么内容而出现尴尬的现象,并且通过阅读预习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预习带来的作用,从学生逐渐喜欢上阅读,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开展《黄山奇松》这一课程教学的时候,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课前阅读预习,这样在课堂上教师讲述内容的时候学生们就会很轻松的学习,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作用,进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二)借助课内激活课外,拓展教科书内涵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差,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使学生逐渐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素材,从而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拓展教学资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开展《牛郎织女》这一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从民间故事引入本节课程,通过引入民间故事来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更加认真,同时也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二、引导学生能够进行广泛的自主阅读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课外安排学生阅读的时间,像睡前阅读和早读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还有就是教师要鼓励家长和孩子一同进行阅读,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父母和孩子一同开展阅读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所以教师要注重提倡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阅读。此外,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开展阅读创设出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可以快速的走进阅读状态中并且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不仅如此,教师也要自觉的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和学生一同开展阅读。这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更有兴趣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样也可以增进学生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在课文内容深入研读中渗透课外知识
        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文中主人翁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对文章人物的感知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在开展《朱德的扁担》这一课程教学的时候,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集和朱德有关的故事,并且让学生了解朱德的贡献以及他的想法等等,然后在结合课文中对朱德人物形象的描写进对比,从而对文章的描写手法和朱德的任务形象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以及角度,同时也可以和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内阅读的时候教师要注重进行延伸,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章的写作方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
        除此以外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和课文匹配的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这些背景补充资料帮助学生去体会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情感。目前人们的生活经历还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着差异性,不同的人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小学生阅读课文的内容和他们的生活相距较远,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或者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教师就需要给学生补充一些课文相关的知识,借此帮助学生去体会其中蕴含的内容。比如在学习一些古诗的时候,因为学生和古诗所描写的内容年代比较的久远,所以对于古诗的背景和蕴含的情感思想无法很好地把握。比如在学习《示儿》的时候,学生就无法充分的了解诗人的情感思想,那么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拓展一些当时年代介绍的文本,借助这些文本帮助学生进一步去了解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内容。最后就是可以根据理解课文的需求选择一些课外的补充资料。这样也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词语,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明白本文的内涵和思想。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些当时八国联军侵华相关的文章和圆明园介绍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和学习,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阅读和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明园这个伟大的建筑,作为教师也要能够做一位有心人去帮助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原来课文的理解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就是教师要能够进行恰当的留白,深化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在教科书中很多课文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设置留白,这样可以让学生更认真地进行阅读和感悟,那么教师可以借助课外知识对这些留白的内容进行补白,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四、教师需要做好课内外阅读指导
        作为教师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差,所以教师的引导起到了重要的意义。针对一些问题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可以自己去解决,针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和教师或者其他的学生交流沟通。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共同解疑和释疑。小学这个时候学生阅读能力还较弱,教师想让阅读教学效率提升,一定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也就给学生需要创造一些自己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么阅读,掌握正确方法,这样才可以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效整合起来,提升整体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让学生得到进步。
        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课内和课外进行连接,借助课内的知识去挖掘更深的知识点,进行拓展,这样可以有效的丰富教学的至于昂,让教学的知识可以多样化和多元化。而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掌握方法,要丰富课外阅读,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得学生可以体验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能够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连接在一起,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靖.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结合[J].语文课内外.2019,(32).209.
        [2] 蔡小兰.小学语文课阅读教学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2).
        [3] 廖静文.试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效整合的探究[J].新课程(上旬).2018,(7).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