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玉
安徽省桐城市城郊石板小学 2314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识字认字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引言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够保障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以新课改的思想为指导,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优化教学步骤,精心设计阅读教学环节,通过有效的活动吸引学生的目光,促进学生参与其中,主动体验。学生自主阅读中会形成对文本的客观理解,深化认识,主动鉴赏并细细品味,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缺乏兴趣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课堂时间、课堂人数等等,更多是采用课堂统一教学,很难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有的学生爱好阅读,而有的学生对于阅读缺乏兴趣,这就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部分学生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为了阅读而阅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只是简单、机械式地阅读经典材料,缺乏自身的思考、想象和感悟,阅读效率低下,非常不利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之上,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当前的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部分老师以自己为主的现象,课堂之上向学生传授大量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不愿意甚至是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下,学生会缺乏学习的兴趣,不愿主动去学习,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进一步发展。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设计问题启迪思维,鼓励主动探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深入分析中加工文本材料。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是指导学生探究方向的明灯,它指点着学生探究内容,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学生会在问题的指导下主动阅读,提炼所需要的信息,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判断,在加工和处理中形成对问题的客观认识。为了找到问题答案,学生会仔细咀嚼字词含义,体会句子情感,在分析中理解文章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思想主旨和言外之意。
例如,在学习《观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描写了哪些景象?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会仔细阅读文本,寻找有效语言,探究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内容。仔细阅读中,学生会看到文章主要描写了潮来前江面宽阔、平静,笼罩着薄雾;潮来时有隆隆的响声,人声鼎沸,出现白线,白线拉长、变粗等现象;潮过后,漫天卷地,过了好久才平静的天下奇观,所以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在寻找问题答案过程中,学生展示了阅读主体的地位,体现了主人翁的精神,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化认识和理解。
(二)重视兴趣培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兴趣引导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主体内驱力的激发,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应该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点,重视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通过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参与阅读过程。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要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权,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开卷有益”,学生自主选择,会更有阅读的积极性,既能够积累知识,也能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这样才容易真正激发学生
的学习内驱力。
此外,要注意教师角色功能的合理发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阅读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设计者、组织者,也是学生有效开展阅读活动的促进者,所以,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灵活设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体验式阅读为前提,不能完全“放权”或者“大包大揽”。阅读习惯的养成与能力的提升都需要过程,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要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并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真正成为学生有效阅读的引导者、阅读学习的合作者。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分享的平台,鼓励学生交流阅读心得,让学生寻找合作伙伴,自导自演故事情节,在此过程中感受阅读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三)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
教师无论在引导学生读课本中的文章也好,课外的名篇佳作也好,都要教会学生学会模仿和引用好词佳句。不管是写人、写事、写物都应该在有条理的前提下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中,融入课堂中,把平时要求学生写的日记、周记、月总结等进行详细批改审阅,并对写得好的佳作在班上进行宣读和交流。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抓取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说多写,有时候学生说出一个词,有时候说出一句话,有时候说出三五句话,只要表达了他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就是合格。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才会把自己写的佳作主动拿给教师看。然后教师积极引导他们欣赏同学的文章,欣赏课外的好文章,欣赏课本中一篇篇好文章,同时教会学生随时随地写日记、随时随地写作文的好习惯。教师只有经过坚持不懈地引导和鼓励,就会发现学生们越来越喜欢读书,渐渐地对写作文也不再惧怕了。
例如,以《父爱之舟》这篇课文为例,文章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恋。以亲情描写为主题的文章在写作中也经常出现,鉴于此,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堂知识的讲解活动后,让学生在课后搜集并阅读一些以亲情描写为主题的文章,观察后完成阅读手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丰富学生的学识和见闻、拓宽写作思路的有效途径。而写作也会间接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相辅相成。教师要为学生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使学生既有积累知识的过程,又有应用知识的能力,从根本上增加学生阅读的效率。
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科学设计,精心引导,把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设计的别出心裁,使学生有阅读的欲望和探究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深化认识。阅读活动环环相扣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在体验中理解词语,在探究中深化认识,把握文本思路,梳理文本框架,体会文本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榃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06):26.
[2]蔡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途径[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09):29.
[3]姚晶婷.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思考[J].天津教育,2019(12):72-73.
[4]潘文静.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升阅读能力的探讨[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8(10):21.
[5]李昱.解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