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中学历史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4期   作者:陈晨
[导读] 在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新时期,

        陈晨
        天津市集贤里中学 天津   300400
        摘要:在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育领域发生了变化。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授课模式,其出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优化了课堂结构。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手段,能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其主动获取知识,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基于微课教学,分析翻转课堂在中学历史中的应用,研究不同教学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合理的教学策略,结合实际案例来验证策略的可行性,旨在为中学历史教学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引言:传统的中学历史课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时常会过度的主导课堂,以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偏移。为了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与综合素质发展,教师要秉持素质教育理念,践行新课程标准要求,利用微课提高知识讲解的趣味性,构建翻转课堂,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掘潜在内能,并引导其专注于知识,获得深层次的理解。利用微课这项结构化数字资源,培养学生优秀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教学问题出现的本质原因,探索和遴选高质量策略,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一、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应用意义
        微课教学能够按照认知规律来呈现重难点知识内容,生动的展现学习资料,可以为学生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冲破传统课堂的时间、空间限制,利用互联网流媒体构建“第二课堂”,发挥教学延伸的作用。翻转课堂重新定义了教学,将学习的选择权利交给了学生,能够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在自我内驱力的影响下,主动获取知识,挑战不同的难题,从而获得深层次的知识理解。教师在翻转课堂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不再是单向传输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提供各项资源,培养其优秀的知识获取、内化能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流程,变革的固定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1]。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凸显的问题
        (一)传统理念根深蒂固
        部分教师所持的理念较为落后,错误的认为“只要背熟,便能学好”,以至于在课上过度主导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偏移。讲解理论性知识时,采用“灌输式”方法,不能调动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增强理解印象,导致讲课的效率日渐低下。应试教育下的教师,将知识传授看作重点任务,忽视了能力培养,较为滞后的观念不仅导致学生缺乏历史问题意识,而且也会影响其长远发展。传统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而是选择提供答案,导致其形成了不同程度的依赖性。传统的理念根深蒂固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提高,而且也会限制其综合素质能力发展。
        (二)史料缺乏科学实证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直接根据,指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留存下来,可以帮助人重新了解、认识历史的信息,具体分为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二者之间存在着并不明确的界定。史料对于学生学习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部分教师仅提供少量的第二手文字史料,致使学生难以从文字中获悉深入的了解,不利于知识学习。真实性是历史研究所追求的重要目标,而有一部分第一手口述史料缺乏科学考证,教师在叙述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实证,导致其中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主体局限性被忽视,学生难以利用史料来理解对应的影响、意义等知识。缺乏科学实证的史料不仅阻碍学习进步,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思维定式,不利于长远发展[2]。
        (三)课堂学习兴趣较低
        兴趣作为一种态度和倾向,在人的心理行为中有重要作用。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够对事物产生特别注意,在敏锐洞察的基础上,可以深刻认识事物的不同层面。兴趣不是先天存在的,是反复接触或了解事物之后产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基于个人的强烈愿望发展起来的。

初中历史教材中文字性知识居多,部分学生难以提起兴趣,而有些教师认为吸引注意力便能激发兴趣,则会选择播放一些吸引眼球的视频资料,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与教材缺乏关联,导致学生难以对晦涩的历史知识提起学习兴趣,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放弃了该学科的学习。
        三、基于微课的初中历史翻转课堂教学策略
        (一)秉持创新教育理念
        教师要秉持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革新传统理念与思想,重视学生主体学习地位。
        比如,在《三国鼎立》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利用微课视频展示有关三国的影视作品片段,鼓励其说出自己知道的故事与情节。教师总结其阐述的“桃园结义”、“刮骨疗毒”、“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等故事后,出示一张三国鼎立形势图,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三国实力最强的国家,并引申出“官渡之战”的知识,讲解袁绍大军与曹军对战情况,使之明白战前两军实力与战后袁绍失败的原因。再讲解“赤壁之战”知识,使之明白蜀、吴两国联合抗曹的前因与经过,了解其中发生的“黄盖假降曹操”、“火烧赤壁”故事。知道三国鼎立之势就此形成,曹操退守黄河流域,曹丕220年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并定都洛阳,国号魏;221年刘备南下,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22年孙权定都建业并称王,国号吴。通过革新传统理念,发挥微课与翻转课堂的优势,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历史,在讨论中深刻理解知识。
        (二)提供权威历史资料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客观信息与直接证据,能够起到加深理解印象、激发兴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选择科学的史料,为学生提供权威资料,提高学习质量。
        比如,在《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利用微课视频呈现明清经济的发展盛况,使其能够知道明代的粮食作物从国外引进,在清代推广;明清时期的经济空前发展,景德镇瓷器远销国内外、商贸活动频繁、商业城市崛起。再用微课视频展示不同的棉布、瓷器、农作物、盐商等图片,使之感受明清时期的繁荣商业景象。通过提供权威历史资料,使学生能够清楚了解时代背景、政策意义、历史影响等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4]。
        (三)翻转课堂激发兴趣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发掘其身上的潜在内能,利用微课清晰的呈现理论知识,重构学习流程,营造积极的氛围,构建兴趣主导的翻转课堂。
        比如,在《社会生活的变化》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利用微课呈现19世纪传入中国的轮船、火车,鼓励学生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谈谈感想。回答:旧时代的轮船、火车需要靠外国人,新时代的中国已经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建造出了航空母舰,而高铁也远销海内外,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制造”与“中国速度”。再展示不同的老照片、报纸、电影,鼓励其谈谈文化生活变迁。回答:现代融媒体已经发展成熟并惠及大众,人人都能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而移动手机的普及也促进了摄像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影作品出现,并斩获了优秀的口碑与票房,如,《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等等。通过展示不同的微课资源,激发了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构建了兴趣主导的翻转课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与翻转课堂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变革,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提高认识层次,并予以重视。及时分析课堂教学中凸显的传统理念根深蒂固、史料缺乏科学实证、课堂学习兴趣较低、个性发展意识较弱等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总结。运用秉持创新理念、提供权威历史资料、翻转课堂激发兴趣、鼓励开展合作学习等策略,延伸拓展学习内容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达到预期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子欣.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2:128+132.
[2]韩涛.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思路探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5:236.
[3]高建强,马培君.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中国现代教育装
备,2020,14:65-66+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