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4期   作者:齐丽敏
[导读] 初中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自我意识初
        齐丽敏
        (河北保定市涿州市双塔中学,河北 涿州 072750)
        
        摘要:初中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自我意识初步萌发,但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容易引发一系列的连锁问题,如拉帮结派争当“大哥”,叛逆不服管刷“存在感”等。这些问题也表现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如故意连续违纪、抑郁、厌学等。本文拟针对当前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融合道家“无为”“常善救人”等思想,为解决本类问题提出一种尝试性的解决方式,形成管理与疏导并行的管理策略。这些策略在本人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道家  无为  常善救人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J
         
                Research on Taoism With application on Class Management
(Shuangta Middle School, Baoding Hebei Province, Zhuozhou 072750)
        Most students are in adolescence, lively, active, competitive, and self-awareness has initially sprouted, but they have not yet formed a correct vision on life and values. This can easily lead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striving to be "big brothers" and "sense of existence". These problems are also manifested in the class management process, such as deliberate and continuous violations of discipline, depression, weariness of learning, etc.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address some phenomena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lass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ntegrate Taoist thoughts such as "inaction" and "changing goodness to save people". These strategies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my class management process.
         Keywords: Taoism、do nothing、save people
1、引论
        随着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的成长环境更加复杂。进入初中阶段,由于环境改变、学习任务难度增加,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压力大、厌学等多种问题。这些都加大了班级管理难度。
        这就需要教师对症下药,引导管理好“问题”学生,把控好整体班级的前进方向。

本文针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情况,融合道家[1,2]部分思想,试探性地提出一种解决思路。该思路的核心特点在于“无为”与“常善救人”相结合,通过把握好学生的管理尺度,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引导的方式,来形成整体班级的凝聚力。
2、理论源泉
        道家思想是战国时期的一种思想流派,当前流传较广的道家思想通常指的是《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讲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4]本人认为,无为既可以看作是一种状态,更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策略。所谓的无为状态,是指不过多地参与到学生的行为活动中,给其留足隐私空间,形成一种尊重的彼此认知,由此形成教师的威严。所谓无为行为策略,指的是掌握好惩戒的程度。“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恰当地为”。这种恰当,是指合适的时机、合适的程度、合适的方式,是一种平衡的状态。
    无为管理策略的关键,在于找到被管理学生的“平衡点”。如果一件事,让他感到舒服,并且愿意为这件事付出精力和时间,那么这件事就是他的最佳平衡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平衡点“无为”。
        “无为”可以让班级管理活动走上正轨,但不能解决调动学生主动性的问题。这就需要“善救”。
        《道德经》中第二十七章中讲到:“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5]老子认为每一个体都有其自身规律,只要掌握并遵循这种规律,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用于调动学生主动性的问题上来,就是教师应该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优势,并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让每个学生都有价值感,从而激发其主动性。
        初中生还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到扬长避短,就会产生一种逆向的排斥感,同时会不断形成一种逆向暗示“我什么也做不好,什么也做不会”。对此,管理的最佳方式就是找到每个学生的优势,并让他发挥这种优势。
        “无为”的治和“善救”的疏,让学生能够认识并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存在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从而使得班级管理活动实现最大程度的提升。
3、案例分析
        在本人管理的班级中,有一名男学生。该生聪明好动,成绩优秀,有主见,能够在大部分学生当中快速建立威望,但个性较强,好面子。因在管理中与老师有分歧,形成对立状态,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经观察,本人觉得该生主要问题是“没有存在感”。如果管理不当,他可以迅速拉拢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和老师处于对立状态。鉴于此,本人安排该生担任学科代表,让其协助处理部分事务,充分发挥其能力优势;同时对其只安排任务目标、时间结点、原则底线,其余细节由他决定。只安排任务,不约束细节,充分发挥“无为”策略,是一种“治”,这是对他的信任。安排其为学科代表,充分发挥了其学习优势,调动其学习主动性,是一种“疏”。治疏结合,该生获得了充分的“存在感”,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成为本人所带课程的得力干将。
4、参考文献
[1]左丽丽.老子道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初探[J].汉字文化,2021(03):149-150.
[2]丁胜.道家的自发秩序观及其对乡村治理的影响[J].江汉论坛,2021(02):128-134.
[3]静.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6):64-68.
[4]劲松.无为而治,走出精细化管理的误区[J].小学教学参考,2021(03):83-84.
[5]李良智.常善救人——读《道德经》有感之二十[J].基础教育论坛,2015(30):7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