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航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摘要:新时期国家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小学阶段的教育事业在发展目标上有了全新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根据现状提出相应对策:转变和强化体育教师的德育教育理念;学校需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制;营造良好的德育文化。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教育
引言
随着小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重视推进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小学体育教学不仅需要教授小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体育器械的使用方法,帮助小学生强身健体,还需要重视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的体育教学当中,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更好的推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1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主要问题
1.1缺乏对体育教育中德育价值的认识
体育教育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健康,这也是体育的基本功能之一。现阶段体育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认真设计教学流程,但他们的主要教学还是提高学生基本技术、增强体能;而对德育的内容涉及较少,或者只是在教案的目标栏中象征性的写出来,并没有在教学中实践。另外,体育教师对德育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并没有深入了解和学习体育的其他功能,继而引发体育教师在钻研体育教材及实际课程的教学时,未能将德育层面的培养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因此,当下的体育课多呈现单一化的教学。学校体育教育始终是教育的一部分,其作为一种载体渗透了教育中所蕴含的各个方面。增强体魄、强身健体是体育教育最直观的价值,但不单如此,很多德育所衍生的其他教育价值也寄寓在其中。因此,德育价值是其他学科教学所不可替代的。
1.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渗透程度较低
体育教学中所渗透的德育价值并不直观可见,在体育学科的课程标准中,体育课程目标中蕴含的德育目标也少之甚少,例如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德育内容在体育的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性偏弱,更有甚者,个别体育教育活动的目标与体育教学本质相脱节。纵观如今的体育课堂教学,绝大多数体育教师仅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增强体质的教育目的,对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德育思想的灌输,并未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尚缺灵活性与独创性,仍按部就班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且德育内容所占比例较小,德育教学效果的实效性较差。
1.3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德育评价内容
现如今,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融入进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而德育被各学校教育视为主流形态。但在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应试教育深入人心,导致各层面对德育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并未与素质教育理念保持统一步调。进而直接导致各学校所制定的教育工作制度尚未健全,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更不可深究。学生的运动参与、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所选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而针对现下大部分中小学的学生体育成绩,不难发现,在其分值的构成中,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占比很高,而德育所覆盖的方面则少之又少,甚至根本没有把德育作为体育考核评价的标准,很难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评判,也没有专门的学生德育考核评价指标。这不利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的开展和滲透。
2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
2.1文化导入,培养正确的运动观念
在德体共育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体育教师需要从文化层面进行有效的发掘。并将其规范性地导入到体育课堂上,让学生在了解体育文化的同时,能够端正自身对体育课程的看法和态度,并以规范严谨的态度参与到体育课程的学习活动当中。比如,在针对足球这一运动项目组织体育课教学时,作为体育教师需要本着健康第一的授课原则,搜集足球与健康相关的文化素材。让学生对这一项目在实现自身身心健康成长方面所具有的助力作用,形成准确的认识。并加强对足球起源、发展以及相关文化的整理,将现代足球项目与古代传统蹴鞠项目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更加全面、系统的文化知识,也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其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项目实践和学习活动当中。
2.2情境创设,夯实运动技能基础
在体育课授课领域,教师需要在情境创设方面进行优化,从而为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能够促使学生在情境观察的过程中,有效地掌握相关运动技能,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促使学生以规范性的态度参与到体育课的学习和训练当中。比如,在针对跳高这一项目组织教学期间,则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对跳高的运动要领进行分模块展示。然后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主参与到训练当中,实现动作的不断规范与完善。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运动视频,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加强与体育项目有关的战术、战略方案,以及具体的规则内容的掌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并规范处理自身在体育训练方面的行为表现。
2.3合作训练,提高团队配合意识
团队配合意识是德育领域的重要教育目标。在开展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本着德体共育的原则,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课堂的组织形式进行合理的调整。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以小组配合的方式完成相关的训练任务,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对团队意识形成正确的认知。并通过团队之间的有效配合提高整体的默契度,实现班级凝聚感的有效形成。比如,在针对排球这一项目组织教学时,则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通过模拟对抗的方式完成相关的训练任务,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懂得团队配合的重要性,并在对抗训练活动中认识到自身在排球项目领域存在的薄弱之处,积极学习对方优秀的运动方法,提高整体的运动水平。
2.4素质训练,提高综合品格素养
在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德体共育为战略思想,对具体的训练形式进行创新。在组织常规体育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规范性。让学生在参与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品格的有效建设,让学生形成坚毅坚韧的优秀品格。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所具有的教育资源和载体,设置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众人翻墙、拔河等拓展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建设。
结束语
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本着德体共育的原则,将常规体育教学与德育进行有效融合。从而为学生营造全新的学习环境,让其在参与体育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在思想观念、技能基础和情感等方面实现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琴.小学体育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
[2]曾令成.中小学体育德育资源及利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王东生.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