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结德育工作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4期   作者:江灼洪
[导读] 德育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大到民族精神、理想信念
        江灼洪
        广州市从化区第二中学  广东广州510900
        摘 要:德育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大到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小到遵纪守法、道德品质,这些都可以成为德育的话题,也是切入点。不同视角下的德育层面是不一样的,但任何一种视角的解读都需要首先对学习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便帮助老师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基于此,本文将以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结为出发点对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工作方法;理解与关爱
引 言
        传统中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开展,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为广大小学生的健康身心发展提供助力。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需求的不断增加,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能打开学生的心结。因此,精神教育也应当随之而发生改进。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转变中学德育教育方式,更好的从中学生实际出发,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
一、班级管理应用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1.1德育工作重视度不高
        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已经比较强,他们不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更喜欢富有创造力的教学管理,这是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点。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发现很少在教学中将德育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主要以提高学生的智力为管理的出发点,这就造成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仅有的一些德育管理方法中,通常采用的方法为批评式教育,采取一言堂式的管理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对老师产生畏惧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德育工作存在很大的问题。
1.2德育工作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
        教师开展德育工作,必须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需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持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不能挖苦和讽刺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从而认真的遵守班级纪律。德育工作的内容来源于实践中,最终也要服务于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的德育工作存在于表面上,不能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情况给予积极的引导教育,德育工作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导致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眼光较为短浅,创新能力较弱。
二、班级德育工作具体策略探究
2.1对德育教育的深层次理解
        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并形成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初中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从目标要求上看,我们很容易能够找到并掌握德育的方法,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总是感觉缺少点“实际性”,学生所能吸收的全部是他们认为应该吸收的东西,尽管老师已经做过很全面、很细致的工作。也就是说,站在个体发展的角度看,每一个都会有选择性地去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就是他们的实际需求。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个体的需求会随着自身的成长而不断发生变化,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有最紧迫的一种需求。比如对于绝大多数初中生来说,最紧迫的需求就是使自己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但还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他们又很容易禁不住外部事物的诱惑,如玩电脑游戏,谈恋爱等,特别是当“学习”与“玩”在某一时间段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更愿意遵从自己的喜好来去做选择。而此时,老师的教育方式更多是摆事实,讲道理,像这种“表面功夫”我相信连学生自己也会去做,无法深入到学生内心世界是阻碍德育教育的关键,不适当的处理方式很容易激起学生的不满情绪,严重的还会产生足以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结。
2.2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是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前提之一。在校学习期间,老师与学生接触较多,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抓住一切可以与学生交流的契机,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的身心问题。此外,所谓的交流,并不是简单的聊天,浅显的关心。在交流过程中,要与学生真心的沟通,赢得学生的信任,增强交流深度,让学生与老师分享自身的问题。另外,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自身的措辞,避免用质疑、嘲讽的语气来打压学生,放大学生的优点,积极夸赞,帮助学生树立起对自身的自信心,驱散部分学生的自卑情绪,引导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道德水平的协同发展。在此笔者与诸位同仁分享我班的师生交流活动,我班每周会有一个名为“我的初中生活”的活动,该活动主要以写作的形式,不限字数,不限写作格式,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分享一周内的心得体会与困惑,该活动中,笔者并不会让学生分享作品,而是在发现问题后,与学生进行谈心,为学生解答困惑,分析问题,提出建议。随着该活动的进展,学生们与笔者之间的距离渐近,谈天说地,师生相处十分融洽。


2.3全面发掘德育素材
        作为一名教师,若是片面地关注学生的成绩高低,忽视了学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部分学生将沦为“成绩满分,道德负分”的群体,这对日后的教学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对此,笔者建议同仁们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应当全面发掘德育素材,丰富德育课堂,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多元性。例如,可以选择时下的社会热点作为班级中的德育素材,笔者的班级中,开展了以“对校园暴力说‘不’”的主题活动,搜集了网上点击率最高的校园暴力视频,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遭受校园暴力后的解决方法,笔者在综合小组解决方案后,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着重强调了在遭受校园暴力后,一味地忍气吞声只会助长施暴者的戾气,及时寻求校方和警方的帮助,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人权。
2.4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有效的教育并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说教,教师若想提高班级教育管理的实效性,首先要做到掏心掏肺,以身作则,教育学生之前,端正个人言行举止,完善自己,研究出适合本班学生的德育方法,逐渐走进学生的内心。为人师表,必须要为学生树立一个积极正面、渊博好学的形象,不吝鼓励之词,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欲望,发掘学生的潜力,让每一位学生发光发亮。例如,笔者的班级中,在组织实践活动时,会让学生自行策划,活动主题到路线策划,都是学生的任务,笔者在这个过程中,充当顾问的角色,必要时给学生一些建议,这种教育方法直接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对个体团队合作、沟通交际、团队协调等能力养成方面有诸多好处。
2.5正视需求有助于解开心结
        对于外向开朗的学生来说,旁人很容易从他们的言语中发现他们的内在需求,而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则会更多地用行动去表达自己的真实需要。需求即为索取,它是人的一种本能,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强调奉献,甚至是不求回报的奉献,我们在初中德育教育中也会展开这部分内容的教育。但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其实是建立在一种隐形利益交换的基础上,比如A学生经常会做B学生爸爸的车上下学,于是在学校活动时,A就会主动去帮助B做一些事情,当然,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很融洽的。但这却向我们传递了一种信号,无论是索取还是奉献都不是无偿的,关于这一点,在学习中也能体现出来。在一次自习课上,我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为成绩差的学生讲解习题,在二选一的情况下,学生C主动选择了D,而E却没有人去辅导,了解情况后才知道,在学习其他科目时,D曾主动帮助过C,可见,学生们是会根据自己索取的结果来去选择奉献对象的。
        有人会认为同学间的互相帮助是好事,应该更多去鼓励,但我觉得我们应该看到“帮助”背后的意义,如果是为了“回报”而去奉献,那么彼此间的友谊会进一步加深,但这样也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感受,于是新的“心结”就会形成。我并不提倡这种有意识和有目的的付出,我更愿意看到那种无意识状态下的“帮助”,希望学生们能够将“主动帮助”当成是一种习惯,将其视为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当成美德去宣扬。
2.6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实践性内容
        在德育教学工作中,要注意方法和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心结,让他们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让更多的人帮助其健康成长。在德育工作中要适当的融入实践性内容,比如针对学生不遵守纪律的情况,教师要通过引入一定的案例,让学生形象的懂得不遵守纪律不仅不利于自己的学习,也会对班级其他同学产生影响,进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注意保持自己的行为习惯。当学生遇到各种问题时,教师要通过点拨开窍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分享答案,这将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老师也可以结合具体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德育教育,比如针对老人摔倒这个热点,在班会上,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老人、扶老人者和旁观者,通过情境对话来分析学生的德育情况。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实践性内容,在提高学生能动性的同时,也会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学工作是系统且庞杂的,若想使德育教育变得更加有效,需要我们把握好工作的切入点。受到传统管理方法的影响,德育教学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德育工作重视度不高、学生积极性较差等都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开展。笔者认为,及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全面开展德育教育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教育者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真正实现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用心点亮学生的心灵——浅谈初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J]. 徐承娇.新课程(中).2017(05)
[2]人本化视角下初中德育管理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D]余玩珊广州大学2017
[3]小学德育中感恩教育的价值及实施策略[J]. 王崔英姿.甘肃教育.2017(20)
[4]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实践探索[J]. 李耀培.教师.2017(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