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明
云南省大理市中等职业学校671000
摘要:计算机已经逐步应用到广泛的教育中,在中职院校里也开设了相关专业,计算机应用让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知识,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本课程的专业性强、在学生未来生活和学习中也有较强的实用性。大多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一般会选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这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一成不变,难以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兴趣,教师也难以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在本文中将详细的探讨教育游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游戏教学法;融合;计算机基础
一、引言
游戏教学法顾名思义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入游戏,让课堂更加有活力,让学生更有兴趣和激情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掌握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并能在参与体验中不知不觉的掌握或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技能。尤其是在计算机应用的实践活动中,例如如何制作动画,如何制作出高大上的演示文稿,如何把数据进行归类整理等,都是枯燥无味的,但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传授,那么学习效果会更好。
二、把游戏运用到教学导入阶段中
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导入到最后的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就导入而言,它承接了整个活动的头,本次教育活动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导入能否成功的将学生代入。如果在一开始,老师就利用游戏导入,可以充分的让学生的注意力围绕在教学主题中,激起学生想要“学”的欲望。教师就能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也肯定会轻而易举的达到教学目的。好的开始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点亮整个活动[1]。
三、把游戏运用到教学实施阶段中
教师在开展教学中最主要也是最难的环节则是教学过程。也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环节,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在这个阶段中,老师不论通过什么方式,都要保证学生掌握新知识,会运用新知识,相对于简洁明了的导入阶段而言,教学过程是比较漫长的,所以如何让学生在这漫长的教学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呢?毋容置疑,教学手段游戏化,知识游戏化,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教学活动形式,具体怎么设置,选择什么游戏,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制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游戏难度要适中,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增加难度,在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上渗透新知识,如果游戏太难,那么学生就失去了动力,游戏太简单了,也失去了挑战的意义。在他们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范围内进行设计,当然这也要求我们的老师精准的把握学情。
例如,学习在PPT中插入背景图片或者音频,单纯的解说和示范就会比较枯燥,换一种方式,给本次活动定一个主题,“我的心情我做主”,让学生主动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能体现自己心情的背景图,插入自己喜欢的音乐,并且和同学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在无形的对比中已经进行了无形的评价,也形成了无形的激励,比老师一次次的强调,学生一遍遍的死记硬背效果好很多[2]。
再比如PPT中超级链接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单凭知识点的灌输和老师单纯的演示,学生的印象不会太深刻,利用游戏“设计走迷宫”,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比比看,谁能在学完后,自主独立的完成“走迷宫”游戏设计,此外,设计成功后,还要进一步的比一比,谁设计的迷宫更有挑战性,就这样简单的一个设计游戏,把学生学过的超链接的知识点完全的贯穿起来,并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操作中达到的熟练的目的,还可以达到巩固旧知的目的。
四、把游戏运用到教学评价阶段中
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和判断,也是对学生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后进者的一种激励。传统的语言评价,同伴互评和学生自评,多少会给学生带来一点尴尬,有的学生也会特别在意这个评价,如果是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那么老师和同伴最后的评价可能会让他在这节课上所有的收获意义减半,直接影响他后期的学习。在这一环节,老师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制评价,如“我就是班级名片”,让每一个学生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人名片,并且由学生自己评选出最佳的设计,这样的方式让所有学生都达到了复习巩固运用的目的,还能在竞争中激发出他们更多的潜力,相信在这样肯定为主的模式下,每个学生都会觉得学有所成,成就感满满。
结语:综述上面的研究结果,不管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亦或者是最后的评价阶段,都可以创造性的运用游戏这个辅助教学的手段,来帮助老师把该阶段的目标最大化的实现,在这个实现的过程中,老师作为施教者,学生作为受教者,体现出的关系是很和谐的,与此同时,教育活动本身的意义还得到了最大化的实现,这个过程本身又是轻松愉快高昂的,一切都印证了游戏教育的价值所在,我认为,将这种模式进行到底,对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保持美好的期待、积极的情绪、奠定良好的再学习氛围有很大的帮助,老师们应该把这样的游戏教育模式延用到底。
参考文献:
[1]霍斌.合理“游戏”,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锦上添花[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0(8)
[2]杨丽、姚晓兰.教育游戏中“教游相融”的设计与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