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庆
襄阳东风中学 湖北襄阳 441000
摘要:思维导图由于其本身通过对某一个大型事物、事件的分解,通过由主干构造分支的方法,让学生在制作和使用导图时能更好理解相关内容,从而帮助史实的记忆和理解。在高中历史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这一模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体系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理解历史的基本逻辑,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模式的形成。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教学;历史学科
引言
高考是中国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在教育事业当中都备受重视,同时也是学生通往成功的必然渠道。为了利用高考选拔更为优秀的人才并让学生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中国也因此对高考的内容和各项制度进行创新和改革,主要的方向是考试的方式、次数以及内容等方面,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而历史作为高中必修课程当中的一种,在新高考制度下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是一种机遇。那么如何在此背景下,将传统历史课堂当中的问题有效解决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各高中历史教师所要注重的任务。
1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的教学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也能相应的带动课堂的气氛。但是目前教师考虑的是高中生就要面对高考,所以如何让他们掌握知识点并记住那些重点的知识才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教学的方式基本上都是先带领学生过滤一遍知识点,把重点的内容记下来,然后再让学生集中背诵。这样一味地知识点传授使得学生的学习十分被动,只能听教师单一的灌输,没有任何自我发挥和表现以及交流的空间,时而久之就会打消学习的积极性。
1.2传统教学模式忽略学生情感培养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相对成熟的思想,此时正是建立正面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新课改讲求的“以人为本”不仅仅是指教学中关注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情况,还有学生精神层面的收获。高中历史教学中会涉及大量的人物和事件,而这背后存在着许多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如何将其传达给学生才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所在。但现在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只关注于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学生在对知识死记硬背的过程中逐渐丧失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最终造成整体教学水平无法提升。
2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养成
学习方法的养成,是指在导图制作过程中,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比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探究,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历史主干知识的建构,对历史分支知识分析、发掘和融汇,在思维导图的制作阶段,也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直接性的分析,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导图的建设方面,具有更好的建设水平。
比如对专题一第四课专制时期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课,教材中导入的内容是明朝初年的胡惟庸案,教师向学生说明胡惟庸案之所以成为明朝三大案之一,是相权对皇权的一种挑战,之后将相权和皇权作为核心关键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课本相关内容制作导图。对于相权这一分支知识的分解,按照时间顺序,从相权的起源、发展和相权的功能开始。皇权的发展同样按照各个朝代统治者的措施对应可得。之后直接从思维导图两条主干知识的比对中,发掘这两者的矛盾成因,并总结各个朝代皇权相权发展的特点。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找到并掌握专制时期的政治制度变化的内容和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能够了解在专制时期内,实际上是权力的制约的过程,也就是皇权胜利,专制制度强化的过程。过程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透过历史的表象更好的理解历史事件,更为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
2.2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复习课中的运用
在完成一学期的教学后,教师应该侧重学生复习能力的培养,老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思维导图的方法并根据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整合,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和自我学习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不看教材,凭借自己的记忆对本书的知识框架进行整理,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本学期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在学生列出一个整体的框架以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翻看教材来补充自己所忽视的重点和难点,对自己的知识框架进行一个系统化的补充,例如一些重难点可以采用红色笔进行重点标识,还未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画圈或打勾,这种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学习更加有效率,也起到了复习的效果。
2.3改变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需要以学生为本。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往往比较沉闷,教师甚至会通过“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单向传输,这样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将学习定义为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记忆。对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在教学方式上,除了采用原有的讲授方式之外,教师可以尝试组织一些游戏或是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比如可以组织历史情景剧,让学生模拟历史人物体会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情境,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促进学生理解人物及事件背后的情感和内涵。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带着自己的思考去重新审视所学到的知识,这对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也有着积极的帮助,最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习惯。
结束语:
总之,思维导图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借助思维导图来组织学生的学习和复习,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基础性记忆,加强每一章节的知识整合,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全面和有效,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程国荣.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9(11).
[2]徐春青.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3]吴亚妮.思维导图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的运用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