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景杰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 重庆 南岸 400065
摘要:如今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教育,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解决当前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存在问题;教学措施
引言: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教师能够引起重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契合高考内容,并积极参与到不同类型的培训活动中,逐步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还可以通过开展地理实验和户外调查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数据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一、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少实践能力
要想实现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就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但从当前高中地理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未能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而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尚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想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那么教师就需要学习和了解不同学科的多种知识,拥有较为系统、完善和丰富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拥有较强的学科专业素养,能够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与指导;其次,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师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方面,格外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未能特别留意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未能积极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最后,教师缺少较强的实践能力,未能掌握充足的知识和指导方法,无法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恰当的帮助。如果让学生独立进行实践活动,那么将会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并且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时将会缺少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缺少教师的帮助和指导,难以实现良好的实践效果。
(二)活动形式较为单一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往往会出现形式较为单一的情况,经常带领学生参与到一些客观条件较为容易提供和实现,或者较为简单的实践活动中。如,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后任务:回家关注和了解地理新闻,并在上课时分享自己的一周见闻,谈谈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观点。还有部分教师会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类活动、观察类活动,如观察冬至日、夏至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和相关信息,分析和探究季节性的变化等等。也有部分教师未能安排实践活动,导致实践活动最终流于形式,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同时,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教师也不愿带领学生参与到野外的考察活动中,而这难以落实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提出的要求。
二、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教学措施
(一)紧扣高考设置主题
地理学科的实践活动拥有非常多的类型,内容也十分的丰富多彩。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样化的途径、方法等设计地理实践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设计的实践活动必须要紧扣高考的内容,将高考作为活动的主线,回归到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方向上。
例如,在教学有关自然界水循环的内容时,教师就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小组成员一起去郊外考察,了解河水、湖泊水、自来水以及地下水的状态,了解最终河流是如何流入大海的,了解生活污水是如何处理,并流入大海的整个循环过程。教师需要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使其能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和内化所学知识。
(二)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要想保证地理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学校就应当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培训活动,最大程度提高全体地理教师的实践能力[1]。实践能力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动手绘制地区能力、地理观测分析能力、操作各种仪器的能力,同时还应当掌握考察研究能力以及实地测量能力。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与实践活动相关的培训活动,或邀请一些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展多样化的座谈会、分享会等,促使更多的教师能够参与到实践活动的探究中,实现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
(三)开展地理模拟实验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需要将该阵地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稳步提升[2]。实验教学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能有效改变学生当前被动学习和记忆的状态,还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设计实验、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内化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充分利用各式各样的地理模拟实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有关密度流的内容时,教师就可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并开展相应的地理实验。学生需要认真观察盐度之间的差异,以及因差异而形成的密度流。首先,教师提前准备好此次实验的材料,即硬纸板、透明的大储物箱、红色与黑色墨水、盐、两盆水,教师需要裁剪硬纸板,制作出能够分割储物箱大隔板,并使用透明胶带完全包裹好,避免出现透水的情况;然后,将食盐倒入一盆水中,并不断进行搅拌。在此期间,需要将隔板放置在储物箱中;接着,将未加盐的淡水和盐水分别倒在储物箱的两侧,保证两侧的水能够保持同等高度,当两侧的水足够平稳后,在淡水中滴入红色的墨水,在盐水中滴入黑色的墨水;最后,将储物箱中的隔板轻轻拿开,并认真观察储物箱中两侧水的运动方向,总结和归纳其中的规律,并认真分析形成这一规律的原因。
通过以上实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地理实验的应用,逐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3]。
(四)开展户外实践活动
户外实践活动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能够使地理学科的教学向着开放性的方向发展和前进[4]。同时,地理户外活动能够大大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其实践能力的稳步提升,也能逐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户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地理素养与综合能力发展。
例如,在教学有关工业区位因素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城市内的工厂进行分析和研究。如某个城市内有石化厂,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开展相应的户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分析和了解石化厂的区位因素。同时,教师还需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1)石化厂中的原料石油主要是来源于哪里?这些材料通常都是使用哪些交通工具进行运送?(2)该城市中石化厂的历史背景是什么?(3)石化厂中的最初劳动力来源于哪里?(4)石化厂是否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5)石化厂是否拥有搬迁的可能?不会搬迁的理由是什么?要想解决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学生就需要进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参观史料馆、采访居民和工人等[5]。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收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通过分析和整理做出石化厂区位因素的相关报告,并在上课时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全身心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和分析中,还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激发出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有效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还能实现学生地理素养的综合提升。面对当前全新的教育形式和高考模式,教师更应当重视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积极开展地理实验、户外调查,重视实践活动主题的设置,同时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提高个人实践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榜样。如此,才能进一步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更好地落实学生地理实践力与综合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建岗,鲁冬珍.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研究[J].东西南北:教育,2019(14):259.
[2]左君君.浅谈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读天下(综合),2020(09):1.
[3]杨志蕊.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好家长,2019(58):63.
[4]周长臣.浅谈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措施[J].中国新通信,2019(02):201.
[5]舒胜虎.地理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路径探索[J].中华传奇,2019(10):158.
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09-25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