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受挫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4期   作者:李玉才
[导读]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受挫心理问题成为当下教育工
        李玉才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中心小学  安徽阜阳  236626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受挫心理问题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主观、客观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学生受挫心理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受挫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应对策略
        小学体育当中学生的受挫心理是由外界环境和主观状态冲突造成的心理活动失衡,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状态。学生出现受挫心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因为无论是平时的体育课程也好,还是自身的身体素质,都会让学生之间下意识进行比较和竞争,处于劣势地位的学生就容易产生挫败的心理,这对于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非常不利,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作为体育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找到自信,在体育课程的学习当中获益更多。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受挫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还不太成熟,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比较大,尤其对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看法比较在乎,这就造成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思是比较敏感的,不良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自我怀疑的受挫心理,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状态,甚至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笔者结合对于学生受挫心理的一些表现,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分析了一下学生的受挫心理成因。
        (一)客观因素分析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能够影响学生心理的因素有很多,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讲,主要是环境影响以及学生身体素质两个方面。环境影响,就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感受到的氛围,获得的评价等等,这些对于学生的自我认知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师生之间关系不好,学生一旦出现错误或者训练不达标就会受到批评,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在没有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的时候就会产生挫败感。体育教学的评价机制也小学生产生挫败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大多数体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都会将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排名,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以成绩说话,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条件以及成长进步的程度。毕竟是大课堂的统一教学,教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并不是十分细致,有些付出了努力但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仍然没有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难免产生受挫心理。在客观因素当中,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天赋也是让一些学生受挫的重要因素。但就体育项目成绩而言,确实要看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天赋。例如有的学生发育得比较快,身高占优势,在篮球运用、羽毛球运动等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优势,但是对于那些发育慢一点或者身高不占优势的学生来说,这种无法通过努力改变的因素,就会导致某些学生产生挫败的心理。对于其他的体育项目来说也是如此,有些学生天生体质就是偏弱一点,有的学生可能比较胖,运动起来比较困难,这些客观的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学生受挫心理的产生,作为体育教师应该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二)主观因素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比较差,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心理容易受到影响,如果失败了就会产生了非常强的挫败感。有些学生是不能能够清楚认识到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他们更加关注与体育成绩本身,但是因为自身条件以及一些客观因素,体育成绩差的学生不能够坦然接受,反而产生受挫的心理。再有,有的学生太过在乎别人的评价,当不能得到教师或者其他同学认可的时候就难免产生受挫心理。这些心理问题有轻有重,轻度的心理影响会让学生情绪不高,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下降,但是过一段时间就能够自我调整过来;有些严重的则是进入了自我否定的心理循环当中,认为自己就是做不好,或者比不上别人,对于体育课产生抵触心理,失去学习体育的兴趣。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非常不利,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健康地面对体育学习当中的问题。


        二、解决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受挫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乐观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心理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想要将学生从受挫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善进行,同时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降低学生产生受挫心理的概率。在建立师生关系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课程教学考量的范围内。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体育课堂中的教学游戏,和学生一起进行,借此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也要调整自己的言行,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知识学习以及体育锻炼。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锻炼学生的心理韧性
        学生的心理韧性不足可以说是学生产生受挫心理最主要的因素。小学阶段的学生见识比较少,生活阅历也少,很多时候表现出来的“坚强”其实并不坚强。一旦学生受到阻碍或者经历失败之后就会产生受挫心理。而能够支撑学生“坚强”的一大力量源泉就是兴趣爱好。如果学生对于某些体育项目非常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到其中,同时因为兴趣会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不容易受到一时成败的印象。例如学生如果对于乒乓球感兴趣,但是自己水平比较差,在平时课堂中的班级竞赛当中,如果总是失败就难免受挫,但是有了兴趣作为引导,学生就会很快恢复“兴致勃勃”的状态,甚至会对打乒乓球比较厉害的学生产生崇拜心理,为自己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在解决学生受挫心理的时候,就可以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让学生喜欢体育,坚定学生的信念,让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三)改革体育课堂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有些学生心理受挫或者失去信心并不单单是因为成绩的问题,很多时候,学生会因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肯定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消极心理。这就关系到课堂评价体系的构建,在传统的大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往往拿成绩说话,成绩好的学生自然受到教师的重视,受到学生的“追捧”,成绩差的学生自然会被一定程度的“冷落”,这样的唯成绩评价的体系,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有着一定的不利作用的。尤其是现在,很多学生都是比较“早熟”,对于教师和他人的评价更加敏感。教师应该改革体育课堂的评价体系,从结果评价逐渐过渡到过程和结果结合的评价体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做好记录,更多了解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努力,并针对一些表现比较积极的学生提出表扬,以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体育课堂上的自信心。
        (四)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
        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带领学生走出受挫心理的最佳手段。当学生感觉受挫,在情绪以及学习状态表现消极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通过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让学生重新调整心理状态,面对体育课堂当中的问题。例如在立定跳远教学的课堂当中,有些学生总是不能够掌握技巧,对于身体的控制能力比较差,跳不远进而产生受挫心理。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如给学生进行分解动作的演示,暗示学生跳远的技巧并不难;通过游戏化的跳远教学活动,营造快乐地学习氛围,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轻松面对项目的训练;通过言语疏导,告诉学生体育技能的锻炼需要持之以恒,告诉学生相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等等。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重视某些学生产生的受挫心理,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以及学习态度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原因,然后进行有效地教育疏导,让学生重新变得积极乐观,引导学生解决体育学习中的问题,更好地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新开.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学探讨[J].中华少年,2019(22):130.
        [2]李治祥.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心理分析及教学对策[J].东西南北,2019(09):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