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4期   作者:杨友文
[导读] 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与中西文化冲突紧密相连
        杨友文
        山东省济南大学外语学院  250022
        摘要: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与中西文化冲突紧密相连,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路径的统筹设计和整体规划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与育人效应,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同时也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教育效果。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1.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进入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全新时期,中西思想冲突剧烈,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化。青年学生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阶段,其思想极易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文化信仰缺失等问题,正确的价值引导与观念树立亟需开展。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程时间有保证、课程体系较成熟,但育人效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通识必修课,课程所涉内容多处于中西思想文化碰撞的前沿,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这就要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重视思政元素,要有意识地将其有机融合至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优秀人格品质和坚定地理想信念,加强其民族认同感、国家使命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
        
2.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综述
        自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以来,关于《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研究蓬勃兴起、成果层出不穷。整体来看,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定理论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理论建设和教学定位研究[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路径与实践应用研究[2],大学英语课程师资队伍思政教育与发展研究[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与模式构建研究[4]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与整理研究[5]。综上所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对理论构建和教学路径的研讨阶段,学者们多是从微观视角出发对个别知识点或个别单元的课程思政教学展开讨论,所涉语料均为内省实例或诱发实例,其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尚显不足。基于此研究不足,本文将致力于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进行整体设计和统筹规划,力求从整体上实现思政教育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结构性”对接,力争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思维参考与路径借鉴。

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3.1 教学目标
        传统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致力于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多方面的语言能力,对于思政融入教学则没有明确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制订系统而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为教学路径的整体实施打下良好基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有以下两点:第一,通过制定新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和建设网上思政教育资料库等手段,充分发掘和提炼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深挖文章背后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中国文化等思政内涵,明确其教学融入点、方法和载体,探索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第二,设计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如仿读、对话、配音、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将思政教育与语言知识传授相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将知识的学习与品德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达到育人的协同效应。第三,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如辩论、演讲、演唱、观影(视)、自创剧目等等,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学生的课余生活,力争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形成协同认知,高效习得课本知识与思政内容。


3.2 教学方法
        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讨可以从整体上实现思政教育和课程教学的结构性对接,劲儿弥补既往相关研究只重微观讨论、却忽视整体设计和统筹规划的缺陷。教学路径的的实施离不开高效教学方法的指导,而教学路径的有效实施又可以对教学方法具有良好的反拨效应。除去传统教学方法以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还应采取以下三种方法:第一是文献梳理法,主要用于搜集和查阅文献的方式,来细致梳理《大学英语》课程各单元中所涉知识点的思政元素,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做好理论铺垫与背景铺垫;第二是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于根据在线学习平台上的数据来编制调查问卷并对其进行因子分析,以探究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情况、学习体验满意度以及对教学设计的评价情况;第三是访谈法,主要用于对参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模式建设的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来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路径顺利实施的基础保证,鉴于课程思政的教育本质与创新属性,与其相关的教学方法也应因地制宜、动态调整,具体单元具体分析,具体知识点具体应用。
3.3 教学形式
        整体来看,我们采取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平台教学(unipus)有机整合的混合教学方式,由翻转课堂、思政教育资料库、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型学习、课程教师和学生互动合作等形式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统筹规划与整体设计。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大致分为线上课前导入,线下课中融入和线上课后巩固三个阶段。线上课前导入是指找准课程思政的着力点,力求准确深入地挖掘主讲单元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能就某一思政主题广泛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在平台论坛上参与话题讨论,系统地表达观点。 线下课中融入是指教师依托课文内容提出思考和讨论问题,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互动,使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提出新颖观点、培养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够以开放的思维和比较的视野去解析单元主题蕴含的普世价值和主题思想。线上课后巩固是指教师设置课后任务,要求对相关的思政主题做更为深入的了解与拓展,实现思政内容的内化和迁移。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实际,合理布置课后作业,明确思政教学目标。

4.结语
        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深化教学内涵、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会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为生动、教学效果更加显著。通过探索与拓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力求改善以往教学中“重知识能力培养,轻思想立德教育”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力求实现“教单科、育全人”的教育目标。将思政教育与语言知识传授相融合,可以极大提升思政教育的效率与效果,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高尚的品德标准,能够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协同效应。另外,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可以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如专门用途英语)的思政教学路径打下良好基础,还可以对其他英语专业课程(如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美文学、语言学、听力、泛读、语音等等)思政教学以及思政专业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思维借鉴与方法参考。




参考文献

[1] 岳 莉,许宗瑞. 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20(4): 63-66.
[2] 和伟.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路径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9(6):96-100.
[3] 刘艳. “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思政发展”的创新研究[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0(3): 89-90.
[4] 丁水芳. 协同育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2020(1): 67-70.
[5] 张林冬,田英涛,刘恩华,陈星.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实践[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20(3): 85-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