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立夏
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后桃林小学
摘要:本文的最初的立意是“优化教学”,但面对科学科教学的现状(课程被忽视课程的挤占挪用、专业教师缺乏、教学研究缺失等等),因此认为与一线教师一起思考一下“有效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普遍的交流意义。以下是针对教学实际提出的几点思考:
一、提出探究的“真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提出问题是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和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提出问题的教学环节担负着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任务,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提出问题也是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激发孩子求知欲的关键环节。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领学生主动而积极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简单化和模式化的倾向,一是单刀直入式。其表现是:这节课我们上××课,我们研究××问题,大家愿意不愿意?学生一般都言不由衷的、茫然而顺从的回答“愿意”。然后教师根据自己预先的设计进行教学。二是漫天撒网式。其表现是:关于××你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或是或否或不置可否的表面应付着,如果学生最终还是没有提出教师预设的问题,教师便把学生提出的一堆问题搁置,仍回到预先的设计进行教学。
问题的关键是,不管问题由教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重要的在于提出问题的环节能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能不能使他们有好奇心,能不能产生研究的欲望。如果能够如此,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真实问题”。
要使学生产生真实问题,除了教师基于学生经验通过谈话交流等方法外,创设情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二、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小学科学课与自然课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区别之一是课程目标的重大调整,由特别关注自然知识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
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作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为例: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例如《材料的特征》(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和《杠杆》(教科版六年级上册),虽然教材规定设计的活动都能够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收集证据→解释→交流的过程,但是前者重点是收集、加工数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后者侧重于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学探究计划。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三、弄清各个活动之间的联系,实现探究的最大效益
借鉴西方科学教育“动手做”的思想,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每一课都设计了一个个“活动”,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就会产生如教材编写者章鼎儿老师所期盼的那样,会产生“1+1>≥2”的教学效益,我们认为,把握单元内部尤其是每一课“活动”之间的联系,是实现“1+1>≥2”效益的关键。
例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科版三年级下册)一课共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活动”二: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活动”三: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系吗;“活动”四:思考和讨论。
本课教材其实是按着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假想答案→制定探究计划→整理和搜集资料、数据→做出解释或结论→进行交流评议)而设计的。第一个活动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沉什么是浮,并教会学生观察沉浮的方法;第二个活动用意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产生疑问和争论;第三个活动是学生制定计划、进行探究、搜集数据的过程;第四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与重量和大小都有关系。
如果明确并把握了每个“活动”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能够循序渐进,环环相接,就一定会产生“1+1>≥2”的效果。譬如第二个“活动”的教学,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提出假象的,因此,这一活动的最佳效果是让学生得出种种结果,产生种种疑问,展开激烈争论,为下一步的研究活动激发起兴趣和欲望。但一般教学中忽视了它的意义和作用,往往会孤立进行教学活动,教学中大都只关注此活动的结果:哪些下沉了、哪些上浮了,背离了教材本来意图,割裂了与下面活动的联系,结果使学生下面的活动兴趣寡淡。
再如《磁铁的磁性》(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的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让学生研讨对磁铁的了解和认识;第二个活动是承上启下的,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由对磁铁能吸引东西的了解到吸引铁一类东西的认识,同时自然引发出“哪里磁性大的问题”从而展开第三个活动;第三个活动是本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最重要的内容和平台。如果没有弄清楚三个活动之间的联系,那么教学的目标定位就是获得两个知识点(磁铁能吸引铁一类东西的性质叫磁性;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不一样),教学中过程中三个活动就会平均用力,学生就不会去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