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霞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中心校
内容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正悄然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阅读、思维方式。近年,教育部对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推进信息技术建设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集声、像、图、文为一体, 不受时空等限制,能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内容充实形象,更具有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现代化技术 素材 虚拟社区 作文评改
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悄然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阅读、思维方式。在教学领域,它同样显示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教育部对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推进信息技术建设非常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已逐渐成为语文同仁努力达成的共识。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信息的传递工具,它集声、像、图、文为一体, 由于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能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色变化和发展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这样课堂的知识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因而更具有吸引力,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近来借助计算机网络对初三学生进行作文辅导的几点体验娓娓道来,以供方家指正。
一、运用现代技术 培养写作兴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作文课堂教学, 走出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定调子,学生填格子”的写作困境,还通过人与网络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了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了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最终达到“兴趣即老师,习惯自然成”的写作效应。今年,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我为控制疫情做努力”话题时,设计了如下情景:在优美动听的《春天的旋律》音乐声中,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有关情况,白衣天使奔赴前线,铮铮誓言的视频,全国各地支援武汉,捐款捐物的具体场面等,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写作的兴趣,这不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一声令下写作,只听见“唰唰唰”的创作心声。
二、运用网络技术 拓展生活视野
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桎梏牢牢束缚着莘莘学子,“三点一线”的生活程序遮挡着他们向往生活的目光,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难以自由自在地表现自我个性、表现社会人生,只好让教师牵着鼻子在课堂上“冥头苦索,闭门造车”。作文教学为真情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仅凭三尺讲台,几十平方米的教室是无法实现的。而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在指导学生以“感动”为话题的习作中,我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了“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视频,人物事迹与主持人的演讲词巧妙结合,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为救援群众牺牲在洪水中的消防员陈陆,改变山区女童命运的公益校长张桂梅,战功赫赫的志愿军英雄王海,疫情中志愿服务、守护医护的快递员汪勇,与时间赛跑的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不畏艰险丈量祖国山河、六十七年初心不改的国测一大队等的感人事迹深深的感动了学生,甚至有的流下了眼泪。真正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了学习空间,丰富了写作生活,在愉悦感动中实现了作文小课堂到写作大舞台的跨越。
三、利用网上资源 积累写做素材
叶圣陶说:“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经常让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走出校门去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是很不现实的。而合理利用网上资源,无疑为学生观察世界、了解生活打开了一扇神奇之门。无穷的网上资源,真可使学生体会到“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的感觉。
我校校园网投入使用后,我发现多数学生宁可上网,也不去读些课外书。我就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来丰富个人的积累。家有电脑的,就在网上建立文件夹,搜集资料。个人文件夹全部设置为共享。同学间可以互相访问、交流。没有电脑的学生,可以去网吧搜集,制成卡片,保存起来。每隔一段时间,我对他们搜集的情况给予评定和指导。一年下来,我发现学生写作不再是老生常谈了,从北京申奥成功到沪深股市激烈动荡,从“9·11”恐怖袭击到中东冲突升级,这些时鲜的话题也时时出现在学生的笔端,这是前所未有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开阔了眼界,贴近了生活,写文章时自然觉得有话可说。文章的质量逐渐提高了,写作的兴趣浓了,积极性高了。
四、运用现代技术 激活创新思维
教书十余载,每逢阳春三月草木萌发,桃红柳绿,我都领着学生到田野踏青,去花园观赏,再回到教室指导学生作文。我设计了一篇作文:以风筝为话题,体裁不限,字数不定,题目自拟。有个同学问我:“老师,风筝的话题很新奇,我很想写,可一动笔,就觉得没多少话可写了。”是啊,远离潍坊市几百里的乡村孩子,对扎风筝的知识、放风筝的场面了解、观察的太少了。 也没有专门的资料。怎样解决这个写作难题呢?在同学们思维的火花受阻之时,我在课堂上播放了潍坊国际风筝会专题报道。同学们看到了勤劳智慧的鸢都人扎风筝、放风筝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张笑脸,看到了四海宾朋纷至沓来,五洲客商蜂拥而至的壮观场面,明白了“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真正含义。同学们的思维随着放飞场画面的定格而飞扬。两节写作课,铃声一响,全班同学纷纷交上了各具特色的答卷。
五、畅通发表渠道 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心理学研究证实,成功体验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变得更坚强自信。学生的文章得到发表,就能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甘甜,体会到价值被肯定的感觉。可以说,这是对学生写作的最好激励。自从我运用网络手段进行写作教学以来,学生写作的劲头越来越大,文章数量及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如孙智鲁写的《回首往事 畅想未来》获省级征文三等奖,等等不胜枚举。
六、创设虚拟社区 参与作文评改
1.作文批改。批改的目的在于指出学生作文的优缺点,揭示写作规律,启发学生进一步提高读写能力,调动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校园网上创设虚拟社区,将学生的作文放在网上,教师就能自如地进行全面浏览,然后进行重点批改、典型批改,同时可以组织指导学生相互批改。这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减轻教师负担;又能在一种民主、开放的环境中使学生全面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批改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提高评论文章和修改文章的能力。
创设虚拟社区让学生在网上互批作文,教师首先要对学生作文的总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做好示范工作,指导到位。再次要发扬教学民主,同时要注意管理,要强调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学生的批改情况要及时把握。
2.作文讲评。讲评是每次作文的总结,目的是让学生从写作规律上认识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明确继续努力的方向。在校园网上创设虚拟社区后,学生作文放在网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看互批,学生参与了,批改效率大大提高,作文讲评就能做到趁热打铁。并且学生可以仔细分析研究批改过的作文以及批改意见,他们就能参与讲评,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这样,就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评论能力,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增强写作的欲望,激发再创作的热情。
总之,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体会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是实现作文课堂教学向社会大课堂、大语文活动转变的必经之路,是指导学生走近社会,反映人生,张扬自我个性,提高写作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曾宪一. 关于作文教学现代化的思考.教育学原理,1998-11.
[2]李泽梅. 实现作文教学现代化的初探.教育学,2012-12.
[3]李春武顾长军. 现代化教学手段——作文教学的好帮手.高等教育学,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