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相聚教学同心──一节云课堂“导数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4期   作者:周文华
[导读] 2020年的开端并不平凡,席卷而至的新型冠状病毒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周文华
        山西省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 030003
        2020年的开端并不平凡,席卷而至的新型冠状病毒牵动着每个人的心。面对防控疫情的严峻形势,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展网络教学与学生“隔空相聚,奋战高考”。
        作为一名高三教师,在担当“主播”时,亦有很多感触拿来和大家分享。直播课中教师不能看见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生的互动只能靠学生主动地跟上老师的讲述过程,这对于老师们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挑战。笔者非常珍惜这段讲课历练,在选择例题时注重渗透这类题型的内涵和外延;注重这种问题的条件和结论自然融合;注重这次训练的针对性和综合性。[1]
        笔者设计了一节导函数习题课,班里的学生对于“构造函数来解决导函数问题”这类题型有的是无从下手,有的是把平时见过的方法一一代入,全靠运气。针对这些状况,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抓基础,重落实。


        教师分析:这道题不是极值点偏移问题,使用对称化构造来证明就不行。这类题型涉及的是二元不等式的证明问题。证明二元不等式的主要思路是先化二元为一元,再构造函数。通过研究函数在单调性证明不等式,将二元化为一元,有时需要一定的技巧。大家想要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出适当的函数,目的是使原问题得以转化和简化。
        学生们安静下来,思考老师的讲解。有些学生开始互动交流,梳理思路.正如章建跃博士指出,教学要以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为基本线索,构建逻辑连贯,前后一致的数学学习过程,对落实教学育人具有重要意义。适时顺势地从数学内部提出问题,可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乃至发展其认知力都是重要的。[2]老师的话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气氛,大家开始扭转思路,努力的领悟问题本质,呈现着网上课堂的热火朝天。一位学生拨开云雾想出了妙招,另一位见缝插针鞭辟入里......最后还有学生言简意赅做出总结。



        
上直播课,笔者很担心总是自己讲得不宜乐乎,学生们除了几个“代表”会参与一下,其他人已经神游天外啦。其实,学生能否有效参与到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否多样性。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正如西方的一句谚语“一磅的学理,不如一两的实行”那样,让学生自发地“动”起来,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获得感性认知,经历感性体验——理性认识——感性再体验——理性在认识——实践证明的过程,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逐步建立概念的过程,直至最后掌握概念。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在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结合点处设置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好“促进者”和“帮助者”角色,不断帮助学生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
        这种“隔空相聚”的课堂其实也有优势,大家相互看不见,没有老师的暗示,没有同学的对比,学生们利用好这个便利,能更加专注地独立思考。学生独立操作时,教师通过直播主场把握课堂全局,当学生出现操作困难或思维障碍时,教师可以马上发现并进行个别指导;当捕捉到学生的好想法时,教师可以将其做法实时截图到屏幕上,给其他学生以启发和借鉴;当面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隔空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位学生可以看到全班同学的作业,教师可以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教师与个别学生对话,其他学生只能听着。在交流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边操作边解释,动态地、可视化地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这样的交流效果是传统课堂所无法比拟的。
        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做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巧妙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往往是这些及时的问题创设,就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了高潮,真正做到了思维共振和感情共鸣。
        笔者马上布置一道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领悟。
        设计变式题目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把数学思路推广、引申的方法。通过迁移题目的已知条件,让学生学会面对不同条件做出正确的分析;通过改变题目的结论,让学生加深对原问题的理解;通过题型方法的变式,让学生揭示问题本质。[3]

       
      
        不管在教室面对面上课还是网络隔空主播,教师的教学目的从未改变,我们主张和学生一起思考,允许学生的迟疑和思路停顿,鼓励学生的大胆猜测和探究,深挖学生的解答错误和弯路。有时“让学生主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故意地”利用学生的错解,促使学生遇到问题会自觉地去思考其可能的变式。注重激发学生们探究的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习惯主动思考,具有重要作用.[4][5]
        “隔空教学”中,做为教师不仅要求有渊博的知识,同时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教学软件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把“线上课的教学”作为评价自己教学创新的历练,一个突破传统教学的实践探究,一个反思新旧教学理念的机会,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把“云课堂”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经过这样教与学的不断反思,数学教学就一定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教师在这样不断寻找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自身发展的最好的、最基本的渠道,需要做教师的我们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高浩,篙广钦.导数的综合问题(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5(3):58-62.
[2]章建跃.构建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思考[J].数学通报,2013(6):5-8,封底.
[3]孔帮新,林伟民.关注试卷讲评课中的“滑过”现象[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7(6):28-31.
[4]苏立新.一道调研数学试题的探究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2011(1):34-36.
[5]孔帮新.基于多元表征视角下的解题教学[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2015(6):16-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