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引导:让学生在表达中获得审美体验——以《离骚》课堂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4期   作者:兰洪娜
[导读] 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课程,
        兰洪娜
        甘肃省临泽县第一中学 734200
        摘要: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课程,语文世界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思考美。教学活动中教师恰当的相机引导,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表达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 相机引导   学生   审美体验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相机引导,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准确表达阅读学习感受,从而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充分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培养高尚人格。但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师引导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引导过细,扶持过多,学生被教师牵着走”,或是“撒手不管,引导缺位,任由学生摸爬滚打”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那么,怎样提高教师引导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引导时机,激发学生兴趣。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引导要瞅准合适的时机,时机成熟的启发引导会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课前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入课题。比如在执教《离骚》一文时,课前先由学生复习背诵《沁园春·雪》,其中“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二字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离骚》,自然而然导入课堂。接着多媒体展示人物画像,有(李白,杜甫,屈原)学生根据人物穿着,服饰,佩戴判断哪一副图是屈原图像?学生回答:(明显是“高余冠之芨芨兮,长余佩之陆离”的那一副)自然引出了作者屈原,导入巧妙自然。
        接下来老师设疑激趣,设计了三副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笔,湘流应识九歌心;”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三幅对联哪一副写屈原?对(学生回答第一幅),第一幅是为纪念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而作的,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意象,表达爱国深情和独立人格,借以寄托自己的美政理想,。何处招魂,既体现了对屈原的怀念又暗指屈原代表作《招魂》,《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屈原被放逐曾“呵壁问天”,抒发愤懑之情,作《九歌》自沉汨罗江。
        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都急于想知道屈原都遭遇了哪些忧愁,为何自投汨罗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展开学习,探求答案,获得阅读鉴赏的快乐,丰富审美体验,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掌握引导方向,促其研读思考,感受诗歌特点。
        语文的真实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围绕研读内容展开生动活泼的生命性对话;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师生生命体验感悟的内在过程,而不是外在的名目众多的枯燥乏味的习题化过程,更不是概念化的文本解读。“遇物则悔,相机而教”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对生活感悟的一种对话,是充满生活化的思维过程。教师要采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主动获得学习的审美体验。针对《离骚》诗歌教学的重点,课堂上导入新课后教师出示屈原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爱国思想等人生经历等(制作知识小卡片)。然后师生展开朗读,在朗读中体悟诗歌内容。

教师先示范朗读(配忧伤轻音乐),在教师的朗读中提示同学们思考: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并将自己喜欢的诗句画出来进行压缩,只留下核心词,体会情感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朗读中很容易明确:“兮”在诗歌中的反复出现,进而联系楚地文风,引导其分析“兮”字在情感抒发等方面的作用。学习的第一个目标初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就轻松实现了。
“诗言志,歌咏言”接下来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思考诗人遭遇了哪些忧愁?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特点分析诗人形象?学生纷纷发言:民不聊生,社会黑暗,法治混乱,君王昏庸,奸佞当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接下来男生、女生交替轮流朗读,体会诗人形象?找出描写诗人外部形象的诗句概括。(学生回答: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诗句,据此概括出以香草、蕙纕、揽茝、芰荷、芙蓉为服饰喻诗人品性高洁。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概括出诗人是一位忧国忧民、坚持真理、献身真理,不愿同流合污,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的爱国忠臣。到此学生把握了诗歌内容,掌握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顺利实现学习的第二个目标:再读诗歌,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可见课堂上教师引导得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高效有趣。
        三、引导适时有度,激活学生思维,体味爱国之情。
        凡事过犹不及,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度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阅读鉴赏中教师把握引导的“度”,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入思考诗人的复杂情感。《离骚》教学中第一段诗人是“九死未悔”,第二段又是“悔相道之不察”,诗人的“悔”与“不悔”是否矛盾?问题提出后学生很兴奋,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学生说到它们不矛盾,悔是一种自我反省,自我提升。不是否定当初没看清道路,不是否定自己的理想,而是诗人并没有怀疑自己的追求,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具体体现。诗人由“悔”生“退”,退的是“修吾初服”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进一步完善自我,更加的“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诗人不仅回到了“九死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信仰更加明确,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坚定、执着和百折不挠。学生循着老师的引导自己探究出了答案,对诗歌的理解也更深了一步。
        紧接着教师又追问:坚守真理的屈原一步步走到了汨罗江,你如何看待屈原抱石投江,以身殉国的行为?以此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交流,各自表达了对屈原投江的认识。教师因势利导,明析思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升华阶段教师设计:我们也有我们的人生经历、思想见解,读了《离骚》后,同学们如何看待屈原呢?请联系个人经历,以“屈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两分钟的演讲词。此环节设计精巧独特,仍以激发内心情感,以感受阅读经典的美好为基点,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操。通过鉴赏诗歌升华了个人情感,让学生真正获得了审美体验,完善了品德修养,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树立为国献身的理想信念。
        总之,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的相机引导至关重要。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充分感受美、认识美、体悟美、创造美,这种情感体验过程对学生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感悟人生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中审美体验在于教师独具匠心的引导,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在教学过程中穿针引线,画龙点睛;或点评,引导审美;或感慨,激发情感;或点拨,启示主旨。处处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促进他们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内化,乃至情感的迁移,在人文情感的熏陶和感化下,提高审美意识,提升审美体验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