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CK”关照下区域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以高中数学学科为例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4期   作者:姜志惠
[导读] 我国基础教育实施多年的教研制度被国外称为“中国经验”,它伴随
        姜志惠
        天津市河北区教师发展中心     300010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实施多年的教研制度被国外称为“中国经验”,它伴随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市、区、校三级教研网络的功能定位日益清晰、活动模式日益丰富、专业指导日益有效。但校本教研出现的“高原现象”也是一个愈发显现的事实。解决校本教研的现实问题,并且使其能够长久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支撑,以扎实的探索为保障。以高中数学学科为实验载体探索的“TPCK”关照下区域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在美国舒尔曼教授“PCK”理论基础上,经过多次实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本教研模式,可以简单地归纳为“12345”,即一个主题、两次研讨、三个特征、四个环节、五个角色。

        【关键词】  “TPCK”   校本教研    模式
        
        教研制度是我国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独有举措,国际上众多家的教育专家将我们的教研制度称为“中国经验”。的确,教研制度伴随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我们也清醒地观察到,市区校三级教研网络中的校本教研也呈现了萎缩低迷的发展现象,似乎进入了功能发挥的“瓶颈期”,亟待进行有益的改革实践。
一、聚焦问题,寻求理论支撑
        回望我国校本教研的发展脉络,它的探索始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由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由此开启序幕。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课程改革推上进入探索轨道,学校对课程设置、教学研究等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同时,越来越多的校本化问题也不断出现,套路化的应对难以解决根本问题。于是,校本教研在新世纪初期再次走到改革前沿,集体论道以研促教、专家引领观摩对话等各种校本教研活动方式成为一线教师落实课改精神的最有效的“营养补给站”。
        关于校本教研的概念,学术界普遍认为它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 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1]通过文献研究,我认为校本教研有“四要素”,即学校、教师、问题和目的,学校是教学研究的环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问题是教学研究的内容,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目的。四者缺一不可,是个整体。
        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该文件实施带来的改革被老师们称为“动了我的指挥棒”,随后出台的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如何落实都成为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新课题,教师们普遍感到茫然,亟需通过离自己最近的渠道获取认知和经验,而这个渠道正是校本教研。但是,近几年我们一直在观察学校校本教研的真实情况,“走形式、没营养、一言堂”等是普遍现象,甚至在有些学校校本教研已然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鸡肋,弃之不能食之无味。透过这些现象,分析校本教研的主要问题:一是对校本教研认知有限,缺乏理论支撑;二是对校本教研规划草率,缺乏学科定位;三是对校本教研设计肤浅,缺乏发展后劲。
         
        总之,PCK理论可以成为我们研究校本教研模式的遵循,使得我们的研究不至于凭空想象,软弱无力。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程度越来越深入,媒介互动、数据分析、学习载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已经无处不在。于是,我们又将“技术(Technology)”纳入理论认知框架,最终将高中数学校本教研的模式修订为“TPCK”关照下高中数学校本教研的模式研究。


二、积极实践,探索有效模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探索有效的区域校本教研模式,我们以高中数学学科为“试验田”,组织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校本教研实验活动。三次探索拾阶而上,步步深入,不断
改进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成熟的校本教研模式,可以简单地归纳为“12345”,即一个主题、两次研讨、三个特征、四个环节、五个角色:
        1.确定主题
        校本教研要以增进全体教师“TPCK”知识为目标精心设计。教研主题的确定要经过充分酝酿和讨论,要体现“校本性”的特征。第一次全体研讨会由学科组长或年级备课组长至少于活动前两周组织完成。主题确定后,各备课组可以再围绕“困难和问题”进行前测准备,以保证获取更真实可靠的问题现状的素材。
        2.任务分工
        以任务驱动为载体落实每次校本教研不同角色的任务安排是确保校本教研质量的关键。此项工作从研究内容上以单元整体设计研究、作业设计管理研究、学科课程建设研究、基于学情的学习方式研究、现代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探究性教学活动研究等为主要方向,要体现学科的专业特点并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建议从分工上分为主讲团队、支持团队、评论团队、保障团队、技术团队等五种角色,做到全员参与,体现“全员性”的特征。
        3.活动观察
        校本教研要边教边研,“只教不研”是鲇鱼上升的“软把式”,“只研不教”是坐而论道的“假把式”。针对问题解决还是离不开实实在在的一些教学活动,如做课、说课、命题研讨、数据分析等等。此环节要求参与成员根据之前的任务分工,利用“康奈尔”笔记(如下图)的方式来参与活动,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和参与度。
      4.分享成果
        “TPCK”关照下的校本教研必须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以模块任务的分组汇报就是完整校本教研的收官环节,也是第二次全体研讨会时间。这个过程要求所有角色悉数登场,都要分享自己承担的教研内容的观察和思考。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邀请本学科校外的知名专家前来聆听指导。这个环节是百花齐放的同仁间对话,也是充分展现“TPCK”关照下的校本教研的专业性特征的“精神盛宴”。
          我们已经走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还在坚定有力地迈进。对于独具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我们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创新。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都有责任更加广泛、扎实、持久地组织和开展好校本教研活动,使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通衢大道,成为助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薇,郭玉英.PCK对美国科学教师教育的影响及启示.当代教师教育.2008(1、3):6-10
[2] 冯茁,等.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6(33、198):58-63
[3] 徐章韬,龚建荣. 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融合[J]. 教育学报.2007(3、6):34-39
[4] 刘希晨.“四位一体”大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 教育家 (2017):48-49.
[5] 孙瑞欣. 校本教研的七个关键点[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5] 谢雨宸. 校本教学研究的有效性研究[D]. 2016.
 
        作者简介:姜志惠,1974.4.3,女,籍贯:山东,最高学历:研究生,职称: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学科:中学数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