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课程思政的思考——以达利女装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4期   作者:王培松
[导读] 在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群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取和挖掘专业群课程
        王培松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310018)
        摘要:在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群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取和挖掘专业群课程中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设计,使得服装专业群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提高高校育人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群 ;课程思政
        2020年5月12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所谓的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元素与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一、服装专业群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高校教学内容及传输知识的主要阵地是专业课,专业课本身蕴含着丰富的隐形思政教育元素。专业课的思政资源依托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进行思政育人教育,不但可以增强价值引领的力量和可信度,而且也可以增加知识、技能传授的温度和厚度,更容易使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植入人心。对于专业群而言,在设计课程体系和安排教学内容时也要挖掘和提取专业课程的隐形元素,利用专业群课程在受众数量,时间分配等方面的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实现搭建了良好的育人平台。
        达利女装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包含服装设计与工艺、针织服装与针织技术、纺织装饰艺术设计、时装零售与管理四个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从面料开发到服装设计,再到服装制版与工艺,最终落脚到服装销售,整个专业群线性链接状态呈现。如何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紧密结合,才能够使得服装类专业课在育才能力和育德能力上都不断地进取和探索,这就需要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专业课程中提取思政要素,将思政要素润物细无声地揉进教学育人全过程,有机结合教学思维与价值引领,助力“思政课程”全面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转型。
二.服装专业群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
        服装专业群学科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兼顾有工程性、艺术性、技术性。从达女装学院服装专业群的核心课程来看,可分为设计类核心课程、工艺类核心课程、营销类核心课程三类核心课程。
(一)设计类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
        设计类核心课程要求熟悉人体体表结构和运动规律、理解服装结构设计原理与专业相关的美学知识;了解花稿设计形式美法则;能根据流行色趋势及产品进行配色等等。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和科学知识,有健康、高雅的艺术与审美修养和创新精神,能够传承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设计类核心课程中挖掘美学精神、创新精神。
(二)工艺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工艺类核心课程要求能对结构图进行规范的工业样板制作,按照产品质量标准制作样衣;懂得提花和印染的生产工艺流程;看懂并制定打样工艺;具备团队组织与执行的能力,能够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并有效实施。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能进行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工艺类核心课程中挖掘工匠精神、职业精神。


(三)营销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营销类核心课程要求熟悉服装商品进货采购、服装商品销售、服装商品盘点与库存管理流程;掌握店铺空间陈列技巧、货品陈列与调整技巧;能根据顾客需求运用服饰核心元素进行服饰形象美学搭配,供客户选择购买,提升销售业绩等等。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诚实、守信、守时、吃苦耐劳的品德,一丝不苟、耐心细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具备服装营销专业语言提炼、准确表述能力,以及优良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意识。从营销类课程中挖掘团队精神、企文精神。
三、服装专业群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
(一)融美学精神于专业群课堂中
美学是艺术与现实的结合,是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主要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的学科,人们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会对人们的审美观产生影响。《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挖掘不同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3]服装专业群中美学是围绕服装、纺织中所需要的服装美感设计而展开的,它的设计需要将艺术性、人体、环境、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最终呈现出一种具备综合艺术美感的作品。因此,在服装专业群课程中我们要把美育提到重要位置,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对美的感知能力、捕捉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了解美的方法,创造出美的作品。
(二)融工匠精神于专业群课堂中
        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并不是纯粹的具有高超的技能,它还深刻地饱含着时代的新要求,既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又要有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4],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在实践中逐渐被总结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5]服装专业群课程必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工艺类课程除了要学生掌握服装制版、工艺等技能之外,还需要学生具有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学生只有具有对服装工艺技术的品质的追求,钻研技术能力,用极致认真的工作态度雕琢技艺,才能创新改良工艺技术,升华人格魅力。
         
四.结语
        在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群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取、挖掘服装专业群课程中思政隐形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内容设计中,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使服装专业群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思政显性教育和思政隐形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提高高校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 [ED/OL].(2020-05-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t22006_462437.html.
[2]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EB/OL].(216-12-08).http:www.China.com.cn.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发办[2015]71号),http://www.gov.cn/zhengce/con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4] 郭凤臣.高职服装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涉及[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10).51-52
[5] 张健.发挥文化对工匠精神和人才的塑造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2-17(007).
[6]张毅,祖峰.普通高校学生团队行为能力内涵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20):1-2
[7]马桂芳.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融入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0(52).68-69

[作者简介]王培松(1974—) 男,助理研究员,河北沧州人,汉族,硕士研究生,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研究方向为教学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