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笑祺
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幼儿园
四季轮回,日月交辉,动植物的生死、天气的变幻,是大自然给人类最好的科学礼物。这些科学问题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多么神秘、多么新奇。我班幼儿好奇、爱问,有较强的探索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愿望,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表达探究结果的能力,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了解更多知识。《指南》中提出科学教育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慢慢”的出现让这一切都变得顺其自然。
一、与“慢慢”相遇。
这一天,恰逢下雨,孩子们在教室门口赏雨,突然,果果指着地上说:“咦,这是什么?”这一发现,让我们与“慢慢”相遇。
我们将“慢慢”带回到了教室中,开始了谈话活动,这是什么呢?有的说:“是小石头。”有的说:“是海螺。”还有的说:“是青蛙的便便。”这时,妞妞举着手回答说:“我知道,这是蜗牛!”“蜗牛为什么来到我们班门前呢?”大家七嘴八舌道:“它要找好朋友。”“它太无聊了。”“它来找小朋友玩。”“它肚子饿了。”……蜗牛刚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一直蜷在壳里,孩子们问:“为什么蜗牛躲在壳里不出来呢?”有的说:“它可能害羞了。”有的说:“它有点儿害怕。”还有的说:“它胆子小。”“那么,蜗牛的壳有什么用的呢?”小果果说:“可以保护它不被淋到雨。”大淉淉说:“壳是她的家。”
二、“慢慢”的秘密
因兴趣而探究,因探究而灵动。蜗牛的壳是什么样子的呢?摸上去什么感觉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吧!看一看、摸一摸,大家发现蜗牛的壳像棒棒糖,像大大卷,摸上去硬硬的、滑滑的。大家都期待露出真面目的蜗牛。
这时,小蜗牛似乎听到了我们的心声,对我们的探索也产生了兴趣,慢慢地探出了小脑袋,露出了身体。孩子们欣喜若狂,纷纷走近小蜗牛细细瞧一瞧:蜗牛有长长的脖子;1,2!有两对触角啊,上面是长长的,下面是短短的;蜗牛壳下面还有长长的,摸上去软软的身体呢。孩子们仔细观察,和老师一起上网查询资料,进一步了解到:长长的一对是眼睛,短短的一对是鼻子,鼻子下面就是它的嘴巴,在地上爬行的是它的腹足。
“你还知道蜗牛有哪些秘密呢?”有的说:“蜗牛爬得很慢。”有的说:“蜗牛爬过以后会有粘液。”“蜗牛喜欢吃什么?喜欢住在什么样的环境呢?”孩子们摇摇头,都不知道。这时,蜗牛突然分泌出了蓝色的物体,这可把小朋友们给吓坏了,“这是什么东西?”“小蜗牛生病了吗?”后来我们上网查资料,原来是蜗牛的粑粑。 “蜗牛的粑粑怎么是蓝色的呢?我们回去自己查一查就知道了!”
《纲要》中提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互助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甚至发展。当天,孩子们带着初遇蜗牛的惊喜与好奇的问题,与爸爸妈妈合作查找资料,了解蜗牛的小秘密,完成蜗牛大调查。
第二天一早,大家都兴奋地分享着自己找到的秘密。“我知道小蜗牛吃什么,它喜欢吃蔬菜、水果和树叶。”“我也给它带来了白菜、青菜、树叶、黄瓜……”“小蜗牛住在哪儿?”“它喜欢住在潮湿的环境里,我给他带来了湿湿的泥土。”“我知道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所以他吃东西的速度可快了!”“我知道蜗牛爬过之后有粘液是为了保护自己。”“我知道昨天蓝色的粑粑是因为蜗牛吃了蓝色的东西”“我知道蜗牛喜欢黑夜,不喜欢阳光。”……孩子们在一个个精彩的分享中建构了对蜗牛生活习性、外形特点的新经验。
三、“慢慢”的由来
经历了奇妙相遇、观察探究、热烈分享,孩子们在慢慢身上,体验到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探索奥秘的情感。“老师,我喜欢小蜗牛。”小朋友们舍不得将小蜗牛放生,于是,我们决定一起领养、照顾小蜗牛。
阅阅说:“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起个什么好听的名字呢?有的说:“叫小花,因为小蜗牛可能是个女生。”有的说:“叫点点,因为可能是个男生。”有的说:“叫小丫丫,像小脚丫一样可爱。”还有的说:“叫慢慢,因为蜗牛爬起来慢吞吞的。”这么多名字选哪个好呢?投票!真是个不错的好办法。小朋友们拿着五颜六色的星星选着蜗牛的名字,通过点数,选择相应的点卡标记统计着名字。“慢慢”就这么来了!
四、“慢慢”不见了
午睡前,孩子们选择了一个空旷的盒子让“慢慢”待在里面,期待着下午继续观察“慢慢”。可是,起床后“慢慢”不见了。“慢慢”去哪儿了呢?孩子们蹲下来在地上找一找,在墙壁上寻找,在柜子缝寻找,怎么也找不见“慢慢”的踪影,突然在壁橱的上端发现了“慢慢”的踪影。孩子们开心之余,决定要给“慢慢”造房子。
“慢慢”喜欢住在哪里?哪些东西适合成为“慢慢”的家呢?孩子们在家里寻找了透明有孔的水果盒、透明有盖的塑料盒、铁质的喜糖盒、透明的玻璃瓶……最后选择了透明有孔的水果盒作为“慢慢”的家,给“慢慢”带来了潮湿的泥土。小朋友们拿起小锹将泥土放在了“慢慢”的新家中,给泥土喷了喷水,放上“慢慢”喜欢吃的白菜叶,还给“慢慢”放了文蛤壳作为它的玩具,希望“慢慢”能喜欢这个新家。
五、“慢慢”旅行记
端午节假期快要到来,小朋友们都要放假了,那么谁来照顾“慢慢”呢?大
家都想把“慢慢”带回家,到底谁来把“慢慢”带走呢?孩子们轮流讲述准备如何照顾“慢慢”,竞争照顾的资格。
“慢慢”开始了在小朋友家中的旅行。我们设计了“慢慢”观察日记,指导家长如何带孩子进行观察、照料。孩子们每天按时填写观察日记,给“慢慢”喂食、给“慢慢”换土、陪“慢慢”游戏。孩子们在活动中养成观察、探究的习惯,对“慢慢”充满热情和好奇。
六、“慢慢”的朋友
一天,“慢慢”日记中来了一位新朋友——“悠悠”。孩子们对“悠悠”的到来感到兴奋。第二天,我们请毛毛介绍了“悠悠”的由来,原来是毛毛自己在散步的过程中找到了一只小蜗牛,给它取名叫“悠悠”。孩子们仔细观察“慢慢”和“悠悠”的区别,发现“慢慢”白一点、小一点,“悠悠”黑一点、大一点。
大家给“慢慢”“悠悠”喷喷水,让它们体验下雨天的感觉;给“慢慢”“悠悠”洗澡,感受潮湿的环境;还进行了“慢慢”“悠悠”爬行比赛,孩子们给它们加油、鼓劲。回家后还分享了“慢慢”“悠悠”比赛的过程。大家都说“慢慢”“悠悠”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在观察后大胆想象,尝试在家中叙述、创编“慢慢”和“悠悠”的故事,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与“慢慢”游戏
“慢慢”和“悠悠”已经成为了幼儿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幼儿园时,大家观察“慢慢”“悠悠”,跟他们说自己的悄悄话,和它们玩游戏。学着“慢慢”“悠悠”爬一爬,驮着重重的壳感受蜗牛生活的形态,体会蜗牛爬行的速度。学习蜗牛坚强的意志和坚持的精神。
我们用橡皮泥搓一搓,卷一卷制作小蜗牛;用圆片对折、粘贴、画螺旋线制作“慢慢”;用纸条卷一卷、贴一贴制作“悠悠”。在贴贴、画画、折折中表现自己心目中的“慢慢”、“悠悠”。
大家还分享自己在家了解到的新歌《蜗牛与黄鹂鸟》,边唱边跟着音乐做起了自己喜欢的律动。在韵律活动中感受乐曲的韵律美、节奏美,感受蜗牛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
还有小朋友带来了好看的绘本《蜗牛找房子》,大家通过故事了解到蜗牛壳对蜗牛的重要,大家自发想要给蜗牛查理造一个新房子,大家用皱纹纸搓成小球装饰蜗牛的新家,用彩纸撕一撕、用画笔涂一涂、画一画装饰新家。在建造新家的过程中,大家知道要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
我们也将蜗牛放入幼儿喜欢的区域活动中,供幼儿游戏。
益智区中提供了蜗牛拼图、给蜗牛找房子操作图,让幼儿进行图形、颜色、大小、点数匹配。
小花坊中幼儿制作蜗牛花,在卷卷、绕绕中发展了幼儿小肌肉精细动作。
点心糖果屋中幼儿自制蜗牛棒棒糖、蜗牛蛋糕,幼儿粘贴、撕贴、揉搓,锻炼了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创意区中提供了拓印蜗牛、装饰蜗牛,幼儿印一印、画一画、涂一涂,发挥了幼儿的想象能力,感受拓印画的多样性与艺术美,体验拓印画艺术创作的乐趣。
建构区中大家能用围合、垒高的技能给蜗牛造房子,与同伴共同使用建构材料,尝试商讨、协作完成最终的作品。
小舞台中为幼儿提供了音乐《蜗牛与黄鹂鸟》,孩子们在角色扮演、敲敲打打中体验音乐的乐趣。
晚上和周末,孩子们轮流带着“慢慢”“悠悠”回家和他们游戏。带“慢慢”“悠悠”散步、带“慢慢”“悠悠”洗澡、带“慢慢”“悠悠”爬树、带“慢慢”“悠悠”乘凉、给“慢慢”“悠悠”唱歌、打扮““慢慢”“悠悠””的家、跟“慢慢”“悠悠”再见……
八、“慢慢”的宝宝
“慢慢有宝宝了!”一天,墨霖兴奋地告诉我们。大家都有些疑惑,宝宝是谁呢?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很小很小的蜗牛。“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们回去又一次查阅资料,分享自己了解的新知识。我们在网上找到了一本绘本《蜗牛的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了蜗牛是如何生宝宝的,大家一起欣赏绘本,了解到:原来,“慢慢”前几天一直藏在土里是为了生宝宝呀!而且“慢慢”的宝宝是从一颗小小的卵里冒出来的,跟毛毛虫一样呢!那么还有哪些卵生动物呢?鱼、鳄鱼、青蛙、乌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自己的经验。
“慢慢”、“悠悠”以及“宝宝”的出现,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关于发现探索的第一个梦想。让兴趣与好奇、爱心与担当、真挚与光芒,都在孩子们清澄的眼睛里映照出来。这一份热爱与欣喜也将在孩子们心中一直存在。
九、课程回想
我们很高兴在这个过程中一直陪伴着孩子们,并记录下整个活动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活动的生成与发展一定要追随孩子的脚步,因为只有来源于孩子的,才能真正调动起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只有教师与孩子之间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互动,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
(一)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成长
在《慢慢,喜欢你》这个系列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各方面的能力显著提高:
科学探究:幼儿对蜗牛感兴趣,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想要自发的了解有关蜗牛更多的小秘密。通过到大自然观察、和爸爸妈妈查询资料、阅读绘本等,来园后都迫不及待和同伴进行交流分享。在活动中生成的一个个新问题,幼儿表现出了求知欲、探索欲,初步具备追根探底、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活动中猜想、调查、探索、尝试并加以验证。愿意通过各种方式去寻求答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语言表达:在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能围绕一个话题与同伴、家人展开讨论、互动交流,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幼儿想说、敢说、喜欢,同时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绘本阅读过程中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动手操作:孩子们能出谋划策,积极参与,并利用材料为小蜗牛建造、制作、绘画各种各样的房子,充分调动了参与的热情和想象、创造能力。
沟通合作: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良好氛围,不断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提出与家长共育的想法。指导家长进行有效陪伴:和幼儿共同喂养、记录幼儿的发现和讲述的故事、呵护幼儿的奇思妙想;解答家长陪伴中的疑惑。形成了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园互动,孩子们的沟通、合作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课程评价,我们也发现幼儿之间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大部分幼儿对蜗牛感兴趣,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有个别幼儿只是被动地完成调查表;在讨论由谁照顾“慢慢”时,大部分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竞选,通过竞选取得优先照顾权;在如何帮“慢慢”造房子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在遇到困难喜欢习惯性寻求帮助,有的幼儿能锲而不舍地找出多种造房子材料,创造性地进行拼搭……幼儿在各领域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在接下来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会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引导。
(二)家长对主题活动的支持
在《与孩子们共同生活》这本书中,高杉老师指出了教师向家长传达教育之心的重要性。强调教师要与家长建立起共同学习与成长的关系,要把教育育活动的过程、幼儿的表现与发展变化历程详细地传达给家长,与家长共享教育的过程,共享幼儿成长经历。所以在活动的一开始,我们就布置了小任务,希望家长为孩子搭建平台,呵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在“慢慢旅行记”中,家长陪伴幼儿共同照顾“慢慢”“悠悠”:带着蜗牛去散步、爬树、洗澡、换土、找朋友、换新家;和一起探索“慢慢”“悠悠”的小秘密;倾听幼儿讲述“慢慢”“悠悠”的故事……
(三)教师对主题活动的反思
1.发现兴趣,支持探索需要
与“慢慢”的相遇,源于幼儿屋檐下赏雨的一次偶然发现,面对幼儿的疑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来到我们班?蜗牛的壳有什么用……”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发展需求出发,抓住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望,积极支持幼儿进一步的探索。
2..尊重幼儿,自主发现研究
在微课程的背景下幼儿与教师的位置互换,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原则,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主题过程中的主角。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幼儿的问题、想法、发现都转化生成一个又一个新的充满趣味的紧密相连的活动。每个疑惑,幼儿能主动探索,在不断地尝试中寻求答案,在和同伴交流分享中碰撞思维的火花。
3.深入学习,提供支持帮助
教师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需要继续深入学习,不断丰富、储备相应的知识经验,在幼儿产生问题时给予适时的回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幼儿的想法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分析,给予幼儿充分自由表达的机会,从幼儿的角度去丰富课程的内容,体现游戏的精神,使课程不断地延伸。
“慢慢家族”还在不断壮大,孩子们和“慢慢”的故事仍在延续,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追随孩子的脚步,与孩子一起发现、一起探究。“慢慢”喜欢你,“慢慢”在幼儿内心种下探索的种子。我们希望用这种自然的方式,带领孩子们打开世界的大门,去发现世界的美好,发现世界的多彩,从而促进孩子自身多维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