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支撑课堂美育——落实学校美育不妨从诗词书画入手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4期   作者:宋大双 杨勇
[导读] 美育是情感教育,是人文教育
        宋大双    杨勇
        1、山东省垦利实验中学,  山东东营   257500   
        2、东营市垦利区第二实验中学, 山东东营   257500
        摘要:美育是情感教育,是人文教育。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萃取精华、汲取营养,落实在美育工作中,从审美的角度引入课堂,共赏其美。中国的诗词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形式唯美、内涵丰富、立意高远,通过解读其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达到引导价值理念、启发精神境界的美育目标。
        关键词:诗词;书画;美育;审美价值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院老教授回信强调“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从顶层设计到路径实施全方位对学校美育工作作了具体部署。美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美育工作如何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萃取精华、汲取营养,落实在美育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在此笔者提出落实学校美育育人功能,不妨从中国诗词书画入手,从审美的角度引入课堂,共赏其美。旨在以一孔之见为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工作的落实广开思路。
        一、品读诗词涵养学生的情感
        美育是情感教育。王国维说:“要之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即认为情感的陶冶要靠美育来实现,美育不仅是人才培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达成德育、智育必须的策略与手段。
        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中国人情感含蓄唯美的表达,凝结了中国古人对个人与自我、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思索。对于诗词的审美研究,不少诗词爱好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了解读,下面从审美范畴的角度分优美、壮美、凄美三种类型,从培育学生温情之意、激发豪情之志、陶冶同情之心三个层面进行解读。
        (一)诗词之优美启发温情之意
        优美作为审美范畴,北京大学叶朗教授在其《美学原理》一
书中,对其解读为“单纯、静穆、和谐”的美。其中既包含自然景观的美,也包含人间情感的美,还包含田园生活之美。“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绵绵的春风,淡荡的秋意,这些平常的风景在诗人的笔下都散发出醉人的芬芳直沁心脾。再如描写人物情感的:“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思念之情,离别之苦,留恋之意。另如描写田园风光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单这样纯粹自然,平平淡淡,已充分感受到田园风光的优美,田园生活的和美,田园中人们之间情感的淳美。正是这种自然平凡、质朴无华的意境背后,蕴含着芳草般幽香的盎然生气,给心灵带来平和与宁静。
        (二)诗词之壮美激发豪情之志
        壮美,从中国美学的审美范畴,更多的理解为阳刚之美。如果说“杏花春雨江南”是柔性美的象征,那么“骏马秋风冀北”则是刚性美的写照。壮美可写日月山川,也可描绘人物刚健豪放的浩然之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江山知何处?目尽青天怀今古。”是怎样得波澜壮阔、气势恢宏。再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在《石灰吟》中高歌“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秋瑾面对日俄的侵犯,发出“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呐喊;面对内忧外患,林则徐高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同样铿锵有力,震人心魄。襟怀磊落,慷慨激昂,视死如归,字里行间透出凛冽的浩然正气,为保家卫国,不惜甘洒热血、力挽乾坤的爱国之情,读来一种悲壮的大爱之美油然而生,不禁肃然起敬!
        (三)诗词之凄美陶冶同情之心
        凄美,简单理解为一种让人心痛的美。暗含了对人或对物哀婉、忧郁、怅惘的心绪。“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点点忧伤,丝丝柔情,只是这种哀愁仅是轻到如烟一般,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在惆怅、惋惜当中隐含着柔情。即使是家国情怀,壮志未酬,也是“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青春的短促与生命的有限总能触发诗人的留恋与怅惘,但同时也总会伴随着对美景、对自身和对世界的珍视与觉醒,凄美美在困苦中那份期待,黑暗中那丝光亮。
        至情方得至美,中华诗词以其包容乾坤的辽阔深邃,悲天悯人、润泽万物的细腻多情,给予学生真善美的丰厚土壤,在欣赏与体验中,丰富情感,滋润心灵,在感恩与敬畏中,树立热爱祖国、担当正义的豪情壮志。
        二、诠释书画培育学生的人格
        美育是人文教育。蔡元培提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他在《美育与人生》中定义“美育”是:“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

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特别是文人画,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逻辑产物,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多元文化沃土,以创造境界,追求人文价值为根本,一开始就具备教化世人、洗涤心灵的功能。目前,对文人画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挖掘还不够深入,下面结合当下对文人画审美风格的解读加之本人的理解,提出浑朴、飘逸、空灵、孤寂四种审美风格并进行浅析,以达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涵养人格的教育目的。
        (一)浑朴之美蕴含人格修养
        浑朴之美,美在浑全素朴。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任何事物的美都在于其本身的自然天性,不事雕琢。纵观文人画当山水画作居多,画面多是山高、水阔、人物小,展现的是既崇尚天地,敬畏自然,又得天、地、人浑然一体,全而满的世界。作者在历经世事坎坷,将自身融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律动中,在与宇宙自然宁静的对话中达成的心灵间的默契,其和谐而浑然的氛围,穿越时空至今令人感动与沉醉。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可以说是“大制不割、浑然天成”的典型代表,观其无与伦比的《富春山居图》,画面雄浑大气,气韵和谐流畅,既能感受到恢弘与细腻,秩序与节奏的和谐统一,又能体验到作者与天地为一,融自然山水于胸中,喷薄而出的浑然真朴境界,体会到超越生命之短暂,追求价值之永恒的终极目的。
        (二)飘逸之美激发想象空间
        飘逸,直观来讲蕴含着自由,但这自由又需在契合宇宙整体运行的节奏与和谐,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标准下进行。李白的诗是飘逸之美的典型解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既能感受到挣脱束缚,自由超脱的气魄,又能感受到个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世界。中国的书法艺术也是飘逸这一美学风格的直接体现,书法线条的跌宕起伏、粗细转折,既是作者审美意识和生命情怀的呈现,又遵循着天地万物总则和时空转换的本质规律,是情与景的圆满结合。具体到文人画当中,笔者首推明末清初以人物画著世的陈洪绶,陈洪绶的画作结实素净,像刀刻石雕一般,极苍古老辣,唯细观其线条飘逸柔和、张弛有度,成就了超凡的造型功底,也令画面多了几分细腻柔美。
        (三)空灵之美沉淀心灵世界
        空灵,作为审美风格,其主要特点是静,表现的是静之美。
中国的禅宗文化讲“悟”,讲“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从“一朝风月”体验到“万古长空”,又因领悟到“万古长空”,而倍加珍惜“一朝风月”的美,这种“由当下悟到永恒”的禅境,即指空灵。王维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以桂花飘落着地、月出而鸟惊的声音来反衬夜静山空的境界,也是从“一朝风月”体验到了“万古长空”。观元代画家倪瓒的作品,似乎永远是寂寥萧瑟,寒山、瘦水、枯木、空亭聚合在一起,散发出静穆的气息,永恒的宁静,有一种震颤心灵的静美,当你站在这无古无今的寂寞世界前,体会到阅千年如一日的“瞬间永恒境界”时,那急切人生旅程中的焦躁和恐惧也会随风而去,空灵之美就是这样涤荡外在尘烟声色的迷离,寻求生命本真的美。
    (四)孤寂之美渗透品质追求
        孤寂,即指孤独寂寞。纵观文人画,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鲜见欢快热闹的场面,孤舟独钓,山峰孑立,闲云盘桓,都是一样的冷寒孤独,寂寞清魂。唐代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寂到让人打寒颤,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元代吴镇的《渔父图》系列,同样都是孤寒境界的典型表达,在寒意阑珊,旷野萧瑟中,画家不落凡俗,自存高远,坚毅执着的品格得以安顿。清代八大山人通过异于寻常的禽鸟图生动表达出独临西风,冷眼看世界的清高孤寂。孤寂之美是灵魂高洁传递的气息,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洁身自好,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情怀。
        文人画在儒释道多元文化相结合的背景下产生,在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的思想中不断走向深入和悠远。学生在对文人画的欣赏中,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与包容,体会古圣先贤至真至美至高的境界追求,在赞叹与震撼中,积淀良好的道德品质,成就和谐完善的人格修养。
        三、解读作者提升学生的境界
        美育以实现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是引导学生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按照冯友兰先生对人生境界的划分,理想的教育是能够引导学生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自主自发地追求道德境界乃至天地境界的。在此方面,美育无疑是最积极有效的教育方式。
        不论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还是前文提到的于谦、秋瑾、文天祥,他们的舍生取义,坚贞不屈,都书写着对崇高人格美的执著追求。宋代词人辛弃疾,一生都想沙场报国,收复中原,发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激越豪情,终成一代文坛巨人。同为词人,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无论贬谪流离到哪里,他的名字都会响亮到那里。不论是作为文人画风标的元四家,还是明末清初的陈洪绶、八大山人,在面对外族入侵,“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破灭的情况下,深怀亡国之痛,饱含血泪与屈辱,转向了独立天地间,俯仰于永恒的宇宙,投身于对人类命运的深深思索,用如椽巨笔,给生命更大的担当,为后世留下了文化艺术的瑰宝,正是骨子里的倔强,灵魂里的不屈,铸就了崇高的精神光辉,升华出高尚圣洁的灵魂之美。
        细数中华民族能够历经战乱纷争、朝代更迭、天灾人祸以及外敌侵略,于艰难险阻、起伏挣扎之中传承至今,并再一次走向繁盛与辉煌,正是这些伟大的灵魂,为我们的文化种下了崇高的基因,并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诗词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溢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追求,美到让人沉醉,令人感叹。美育,正是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她不是艺术类课程的组合,更不是艺术专业技能的传授,她崇尚的是求真、向善的价值追求,是重气节、尚风骨的精神塑造,是在当前物质极度发达的情况下为精神补钙,也是树立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叶朗《美学原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版
[2] 朱良志《南画十六观》[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版
[3] 程郁缀《唐诗宋词》[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版
[4] 周汝昌《千秋一寸心》[M]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6版
[5]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版
[6]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9版
备注:
作者信息:姓名:宋大双 性别:女   籍贯: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
出生年月:1980.04   学历:大学   职称:一级教师  
工作单位:山东省垦利实验中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