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波
山东省滨州市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海小学
内容摘要:想象力决定着一个人的创造力,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想象力最为活跃的阶段。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语文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讲是最多的--每周大约在8课时以上。那么如何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其重要。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尝试着依托统编版教材从课文插图、文本关键词句、角色朗读以及给文本补白等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发展其想象力。
关键词:小学低段 阅读教学 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是大科学家爱因斯旦的名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阅读教学中又具体要求,“展开想象”,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伟大民族。一批批优秀的作品如《诗经》、《离骚》、《逍遥游》等,它们开了想象的先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正是对璀璨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低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强,好奇心大,也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如果老师能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习惯,采取灵活科学的方法,学生一定会养成敢想爱想会想的习惯。同时,小学语文教材特别是低年段教材其形式、风格以及所表达的内容又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蓝本。
么在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如何给学生创造阅读想象的空间呢?
一、借用插图,激发想象。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表象是已知觉中所得到的和记忆中所保持的材料组成的客观事物,是想象思维的基础。如果没有表象材料,想象就成了“无米之炊”。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表象是基础要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教材,有目的、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感知文中的事和物,并把它作为知觉过的形象存于大脑之中,为以后的想象提供物质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他们的认识和思维过程总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恰恰有着许多色彩美丽、形象新颖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正好可以用作培养学生想象的有效途径。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利用课本的插图启发、点拨学生仔细观察,图文结合,不仅使课文静止的画面能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而且学生的想象力也会随之进一步提高。比如在统编本二年级下册《千人糕》教学6-9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米糕制作需要多道工序、众人参与以及工人们的辛苦在品读语句“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时,笔者在学生圈画关键词后,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插图,说一说米糕包装、送货、销售的情景。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在仔细观察课文插图中融入自身生活经验,通过相互诉说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对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也起到了良好地促进作用。
《彩色的梦》这篇课文的插图,色彩明丽,意境优美以儿童画的风格形象地再现了诗歌描述的彩色梦境:蓝天白云,绿草红花,拉着手的雪松,唱着歌的小鸟,苹果般的太阳,静谧的小屋,流动的溪水……学习课文第二小节时笔者在学生自由阅读后引导学生思考:你看到了梦中有哪些景物?有哪些色彩?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
学生交流,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找出景物“天空、草坪、野花”抓住“蓝了、绿了、红了”仔细观察插图想象画面色彩的明丽,抓住“大片、大块、大朵”想象孩子们画画时的欢畅。
因此,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可以让学生眼观画面,形象感染,加深理解。在这领会的过程中,学生则完成了一次想象的过程,进行了一次想象的训练。
二、抓关键词句,引发想象。
词句是理解文章的通道,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有几处点睛之笔。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抓关键词语,边读边想”也是促进低年段学生想象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比如笔者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学习第二小节体会雷锋形象时,如下设计:
1.小溪是如何回答的?指名朗读。
2.你觉得雷锋叔叔送孩子回家容易吗?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在文中圈出来。
3.学生交流:抱着、冒着、泥泞。
师:这些是描写雷锋叔叔动作和当时环境的词语。诗歌的语言比较简洁,但是它留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同学们请你们读一下这些词语,在这些词语背后会有怎样的画面呢?
笔者通过出示泥泞路面的图片,联系上下文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泥泞”想象雷锋叔叔抱着孩子走在泥泞路上的情景,使雷锋的形象鲜活起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
三、角色朗读,拓展想象。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课程标准对低年段朗读教学的要求。特别是低年段学生好动、模仿力强。因此小学低年级课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还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来。有感请地朗读、分角色朗读,或者是课堂表演,都能具体而清晰地想象出课文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在学习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儿歌《雨点儿》 时,笔者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一个个小雨点。笔者问:“小雨点们,你们还想去哪里旅行呢?”学生展开想象,说出了许多奇特新颖的句子,“雨点落在瀑布里,在瀑布里冲浪。”“雨点落在泉水里,在泉水里打滚。”“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溜冰。”“雨点落在沙滩上,在沙滩上捉迷藏” ……
四、填补空白,放飞想象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大多凝练、简洁在描写和叙述中作者留有许多空白。教学时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这些空白发展学生的想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从而使“教材”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空白”填补,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更重要的是赋予了他们一对想象的翅膀,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创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如笔者在教学《彩色的梦》第二小节后设计了仿写环节。
师过渡:脚尖不仅滑过草原、天空,还滑过秋天的果园呢。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老师看到了大串的葡萄,你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吗?
学生1:我看到 小小的葡萄。学生2:我看到又大又圆的苹果。
学生3:我看到红红的苹果。学生4:我看到金灿灿的橙子。
学生5:我看到圆圆的橙子。
师过渡:丰收的果园也像一幅彩色的画,你能仿照第二小节写一写吗?写完出声读一读。 ……
学生在补充空白的同时,既解决了课文的重点“能仿写句子”,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 学生想象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方式也多种多样。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犹如一个尚未开发的宝藏。只要善于挖掘,就会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把想象的方法透在教学活动中。同时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内容,使学生的想象从无意走向有意,从易变走向稳定,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知识,更增长了智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1.《语文学习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董蓓菲著。2.《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李新波,大学学历,一级教师。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二十多年来一直站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沿,一直从事着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并兼任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多年来有多篇论文获省市一等奖,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