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室内游戏区域创设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4期   作者:李硕
[导读] 游戏是幼儿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李硕
        广州市天河区华港幼儿园  广东 广州 510630
         
        摘要: 游戏是幼儿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幼儿自己的生活是其学习的最重要途径,他们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究,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不断积累经验;而室内区域游戏活动是幼儿通过游戏进行的自发学习,多种游戏区域的设置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操作学习机会,让孩子在区域中自发自主的游戏,从而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小班幼儿  室内游戏  区域创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就是幼儿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地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世界的过程,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究,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地构建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而游戏是幼儿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幼儿自己的生活是其学习的最重要途径”。《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要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而室内区域活动是幼儿通过游戏进行的自发学习,多种游戏区域的设置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活动需要,合理安排适宜的游戏活动区域,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准备的区域环境,设计独特的空间布局,从而促进幼儿在良好的区域环境中学习、探索、实践与发展。
        一、合理规划布局,提供不同自由游戏区域空间
    “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根据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以及好奇好动好问的天性,教师应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学习、游戏、生活等需要,整体规划后再进行局部布置。如可先了解幼儿的喜好再设计班级的环境创设风格,根据幼儿的喜好选择并划分区域,另外还可以合理选择适宜的区域柜、桌椅、操作地垫、收纳架、屏风挡板或钢琴等物品,注意各物品之间的搭配和全局的视野,考虑动静相宜、因地制宜、开放与围合、室内与室外等原则,对物品的颜色、大小、材质、风格等有相对统一的规划,科学合理的利用设施设备,可为小班3-4岁的幼儿在班级内设置生活区、感官区、生态区、语言区、科学区、益智区、艺术区、沙水区、建构区、角色扮演区、美工区等,如阅读区要采光充足,绘本的选择要符合年龄特点,可铺设柔软的靠垫或放入合适幼儿身高的桌椅等,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让幼儿通过阅读图书,感受文学作品的美,从中获取知识和快乐;而美工区则可靠近洗手间有水源的地方,当孩子需要用水调色或弄脏桌面和手时,方便清洁;还可以利用洗手间的空间,创设小型的玩水区域,满足孩子的天性等。当然,这些都需要根据室内面积大小和班级人数规模等,一般情况下可为小班幼儿选择设置5-7个游戏区域,每个区域可供4-6人进入,以满足全班幼儿自主游戏及学习发展的需要。
        二、设计直观形象的区域标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在区域活动中,小班幼儿的思维方式以直观性和具体形象性为主,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印象鲜明的事物比较容易记住。因此,在标识的选择中,可选择来自生活中的、幼儿喜欢并简单易记的标识,如卡通人物小猪佩奇、米老鼠、叮当猫、常见的动植物、水果图案等,可购买或制作立体凸起的卡通纸来做标识,让幼儿在取放活动区材料时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标记的真实性和立体感,也可以选择直接用笔在颜色底板上勾画出简单的动植物、水果的轮廓,这些与小班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幼儿易辨好记,也能起到隐性的教育作用。

而对操作垫、桌子、地板、托盘及区域活动柜做不同的记号时,应以不同的简单的方式呈现记号,方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清楚地取放游戏材料或道具,材料一般以开放的形式呈现在活动柜中,一旦材料摆放不整齐,就会使整个活动环境显得参差不齐、杂乱无章,如果在活动柜里做上各种物品摆放标记,就可以使材料的摆放整齐有序,使整个环境协调美观。另外,标识除了可以区分不同区域和物品摆放有序,还可以起到建立良好的区域常规作用,以便让幼儿进入不同的区域后就能得到相应的刺激与暗示,明白在区域活动中要遵守的规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从而让幼儿养成有始有终的良好区域活动习惯。
        三、科学投放游戏区域材料,助推幼儿学习与发展
        小班幼儿因认知水平、能力发展、兴趣爱好不同,所操作的游戏活动材料应与其他年龄段不同。学习不一定是游戏,但游戏却一定是学习,这种自发的无意性的区域游戏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在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而实现它的教育功能,因此区域材料的科学投放与研究也成了区域活动的重点。教师应提供符合小班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的区域材料,使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与材料对话中,激发探究欲望。适宜的区域材料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引导性、层次性和丰富性。
        根据小班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初级阶段,有意注意持续时间较短,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做一件事情,在动作发展发面,他们的大肌肉动作技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开始初步运用小肌肉来完成简单的活动,因此尽可能提供体积较大、立体化、直观形象化,大小合适他们取放及操作的材料;为了避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在材料颜色方面,不宜太鲜艳、数量上也不宜过多,同一种材料数量应限定在3-6个,操作的步骤应相对比较简洁,以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独自操作。如在感官区中投放“俄罗斯套娃”这份材料,原有材料有8个小娃娃,为了让材料更合适小班幼儿,教师可只选择最大、最小和一个中间的娃娃提供给孩子,使材料大小差异明显,在数量上也符合小班幼儿的操作特点。
        四、营造温馨的心理环境游戏,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
        在创设了适宜的区域材料环境后,在每次开展区域活动前,还需要为幼儿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营造出温馨、静谧的学习氛围,还能够提升幼儿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如选择一些旋律优美、抒情的轻音乐,音乐无须歌词,乐段之间有循环反复,能够自然结束,如班得瑞的轻音乐、马友友的大提琴、理查德的钢琴曲、民族音乐、古诗词歌曲的伴奏音乐等,幼儿也很喜欢,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稳定情绪。在优美舒缓的背景音乐下,让孩子连续开展1小时左右区域自主游戏,游戏活动中教师多鼓励、表扬及参与幼儿互动,教师不要怕乱、不愿意收拾教玩具而剥夺孩子自主游戏的时间。在有需要时教师应在适宜时机介入幼儿游戏,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做好记录,根据幼儿游戏情况及时调整投放游戏材料。积极主动、好奇探究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品质,也是幼儿在游戏中最鲜明的行为特质,教师在区域游戏中对幼儿的支持和鼓励,就是在顺应幼儿天性的前提下,在幼儿内部动机的驱使下对学习品质的养成。
        在幼儿园里,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活动区、学习区或游戏区,这种室内区域游戏活动能充分尊重幼儿发展的需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个体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节奏的选择,能让幼儿在区域中通过自主操作、独立思考、合作分享所养成快乐、自主、专注、探究的优良学习品质。通过活动区域游戏也体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这一原则,体现了幼儿园和小学的专业区别,突出了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从而很大程度促进了幼儿的个性化学习与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霍力岩.《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与活动设计方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