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阅读——写给“大人”们——部编新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另解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4期   作者:周兴红
[导读] 阅读的力量无可替代,就像小树成长需要阳光雨露等各种
        周兴红
        (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毕节  551700)   

【摘  要】阅读的力量无可替代,就像小树成长需要阳光雨露等各种营养一样,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就是最好的营养,而父母就如营养师,合理的引导和陪伴才能达到最佳的营养效果。从一起读同一本书,到一起读不同的书,家长在牵手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也真真实实地爱上了阅读,当父母和孩子各自捧着自己心仪的读本品读时,家庭阅读已经成熟,全民阅读已经不远了……
【关键词】陪伴;阅读;大人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不掌握数学、不会解应用题的人,仍可以生活下去并获得幸福,然而,如果不会阅读,则不能生活,也不会获得幸福……”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2年3月,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义务教育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新教材(以下简称“部编本”),2016年9月,“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全新亮相,“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是“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创新点之一,在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主要是为了和学前教育衔接,从小学一年起开始引导学生的读书兴趣,把语文课向课外阅读延伸,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读书既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习惯,那就和家庭、父母有了很大关联了。
        新栏目的开设,从孩子的角度讲是“和大人一起读”,但是怎样“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新鲜的话题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操作上肯定是有难度的,怎么“和大人一起读”还需要“大人”们的主动引导和帮助。这里的“大人”,指的是孩子身边的老师、父母、哥哥姐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能指导和帮助孩子的人,在此,不妨从“大人”的角度来谈谈怎样陪孩子一起阅读。
        一、对于当下家庭阅读的现状思考
        都知道陪伴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关爱,然而生活中,信息社会的当下,家长的陪伴是怎样的呢?由于工作事务繁忙,每天不着家的父母比比皆是,低头玩手机、玩电脑刷屏的所谓“陪伴”比比皆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充满书香味的纸质阅读逐渐淡出很多家庭的视野,即便有偶尔为之的现象,也只是短暂的、功利的、应付为主,而不是为了打开阅读大门的钥匙而读,不是为了情感体验和阅读兴趣持之以恒的阅读。有的家长需要通过孩子“小手牵大手”走进阅读,有的父母则是“牵不上手”,书柜里的书越来越少,即使有,那也因经久不阅而成为摆设,取而代之的则是手机、电脑、iPad等一系列电子产品,孩子的学习、生活氛围往往在电子产品的辐射中进行。此外,不少家长遵循的是“唯分数论”,衡量孩子学习能力只看分数,分数背后除了刷题、补课,别的都是不务正业,包括读书,孩子要么成为考试机器,要么厌学弃学,忽略了广泛的阅读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信的提高作用。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甚至是终身的老师,随着孩子们的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的不断出现,不难看出家长们已经“成功地”引领了孩子们熟练运用电子产品的效果,榜样的力量见诸实践。
        还有家长认为,陪孩子一起读即亲子共读只需要落实在孩子还不会识字的幼儿阶段,到了小学阶段,孩子慢慢学会识字,又有老师教,陪伴阅读就没必要了,参与读书、陪伴读书的意识逐渐消减,顶多起到监督作用而已,缺少了家长的陪伴与互动交流,读书难免会演化成一种应付,阅读的兴趣难以培养,主动阅读、兴趣阅读也就相去甚远。
        其实,对每个家庭而言,父母和子女就是相互阅读的一本书,只不过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这本书越读越薄,孩子这本书越读越厚,在相互的阅读中,孩子不仅学识,还有品行、能力、习惯、担当等等方面都在慢慢提高。每个孩子一生肯定要阅人无数,但是读得最多的一定是自己的父母,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也必然是父母的教育,而父母对孩子阅读的引领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陪孩子一起读书,开启“悦读”模式
        基于当下这种家庭阅读的现状,这里就要建议我们的“大人”尤其是父母,该给孩子们一个干净的阅读空间了,用实际行动重启阅读的兴趣,给孩子一个阅读的榜样,读自己喜欢的书、读孩子喜欢的书,陪孩子一起读书。
        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就需要父母重视孩子的学前阅读,以听故事、诵儿歌、背古诗等方式引导孩子亲近书籍、走进文字,这期间大多以“被动阅读”为主,因为不识字,以家长读、孩子听为主,在听读的过程中为文字阅读奠定了一定基础,到了小学阶段,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拼音,随着识字量的积累,孩子们开始走进“主动阅读”,开始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和陪伴下学会读课文、读简单的文字,但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操作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除了课堂上语文老师的引导,家长的陪伴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父母牵手孩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不断前行的过程,在学校以外创设“处处有语文,事事可阅读”的阅读氛围。
        作为一年级学生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手中的教材,与老师沟通,认真理解“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的重要性和操作性,从一年级开始,一起和孩子走进阅读,在阅读中对孩子进行引导、交流、互动,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和倾听、分享的习惯。


        三、陪孩子阅读要注意的几点方法和建议
        1.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要引导孩子读书的兴趣,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大人们”(尤其是家长)往往会以“工作繁忙、事情太多、时间有限”等等理由来推脱对孩子的陪伴,尤其是对孩子阅读的陪伴,由于对阅读没有兴趣,对陪伴孩子阅读、引导孩子阅读也就没了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家长应给孩子提供阅读环境、场所,还要提供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如果家里人喜欢读书,又有许多书,孩子也会不自觉地拿着书看。陪伴孩子读书不能流于表面,装装样子,时间长了一旦“装”的伎俩被孩子识破,那将是得不偿失的后果,要想再激发孩子的兴趣就很难了,只有在真诚的阅读陪伴中才会有持之以恒的效果。既然是陪伴,少不了要有交流,只有父母融进了真正的陪伴共读中,才会有语言上和心灵上的交流与碰撞。
        2.循序渐进,养成习惯
        在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主要实现幼小衔接,平稳过渡,以家长陪伴听故事为主,家长讲、孩子听,一年级上学期在拼音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孩子学习拼音的进度,选择带拼音读本以指读的方式引导孩子一起读,对刚刚学到的音节和汉字着重重复,在兴趣阅读中加深识字印象。随着识字量的增多和父母正确的引导,在阅读的积累中和亲情的沟通中,随着孩子阅读兴趣得以慢慢培养,有家长陪伴的时候孩子会更专心地读书,待孩子养成习惯,学会一定的读书方法后,逐渐放手,从和孩子一起读同一本书,到一起读不同的书,直到孩子能够独立阅读、自主阅读。
        “一起读”其实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地说,就是从小学低年级起的参与、陪伴、引导,到孩子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能独立阅读,广义地说“一起读”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了,不仅是读书,还有各种陪伴与交流,一起成长的过程,父母对孩子陪伴的足迹已然从阅读延伸开去……
        3.亲情沟通,学会分享
        阅读的过程是漫长而美好的过程,一起读书营造了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和和谐的亲子关系。学习之余,家庭是孩子最放松的港湾,“和大人一起读”是一种强调亲子互动的课外阅读方式,也是一种亲情的沟通。其核心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在通过对阅读作品的共同品读、探讨、分享的过程中,更加拉近了父母和孩子的家庭距离,通过阅读体验,大人和孩子之间的陪伴从阅读延伸到生活、到学习,没有了板着面孔说教的屏障,在愉悦的沟通和分享中,家庭更和谐了,代沟逐渐减少了,家庭教育的难题也逐步迎刃而解。
        比如单亲家庭中,在读到《爸爸妈妈别吵架》时,可能有的家长会担心孩子接受不了“离婚”这个词语在文中的出现,生怕孩子会触文生境,情绪波动,这时单亲的父亲或母亲要适时向孩子传递亲切的关爱,比如抱着孩子读,让孩子感受到强烈的关爱,和孩子一起读完文章后,从而借机引导孩子:父母吵架是很平常的事,就像小孩子也吵架一样,父母离婚并不意味着没有了爱,大人要尊重小孩,小孩也要懂得尊重大人,我们要正确地面对。又如读到《妈妈肚子里的小怪物》时,当准备怀二孩和已经怀二孩的父母如果陪着孩子一起走进文中小主人公面对小弟弟(小妹妹)即将到来的心路历程,相信孩子对当好哥哥(姐姐)一定会有更全新的认识,而不会是一味的排斥和拒绝。
        4.无压力阅读
        部编新教材小学语文新栏目“和大人一起读”的核心理念是: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阅读,孩子要做到“无压力”,“大人”同样要做到“无压力”才有利于实践“一起读”,变“监督孩子读书”为“陪着孩子读书”,在亲情的陪伴下,让孩子享受到读书的乐趣,而不是读书的压力。试想如果陪孩子读书成为累赘的话,孩子的兴趣何来,阅读的效果何在?
        小学阶段虽然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但不等于是“强制阅读”时期,如果过分强调数量的积累、读书笔记等所谓的“任务”,极有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天赋和创造力,所以不必急于求成,不要一味要求读完后要认识多少字,不必要求一定要复述,也不必要求写话等,如果让孩子带着任务去读书,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被打压,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孩子读书的情趣就会荡然无存,此后要让孩子培养读书的情趣就很难了。因此一定要避免功利性的阅读,保证孩子在阅读中的愉悦、安全、放松的氛围,让孩子在起步阶段就喜欢阅读,爱上阅读,习惯阅读。
        5.正确选择,合理引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总体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部编新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选择了适合儿童年龄认知特点的儿歌、童谣、故事等,充满童真童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学校(班级)推荐、网络推荐等渠道引导孩子博览群书,但是作为大人一定要严格把关。信息时代,能够摄取的读物五花八门,有适合的有不适合的,在孩子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时还不能完全放手,在选择读物上要有正确的引导。
        牵手是为了放手,当把孩子的阅读扶上路后,看到孩子在阅读习惯、阅读方法、思维品质等方面有了一步步的突破后,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而此时,我们也会发现,自己在牵手的过程中也真真实实地爱上了阅读,当父母和孩子各自捧着自己心仪的读本品读时,家庭阅读已经成熟,全民阅读已经不远了……
        阅读的力量无可替代,就像小树成长需要阳光雨露等各种营养一样,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就是最好的营养,而父母就如营养师,合理的引导和陪伴才能达到最佳的营养效果。
        

参考文献:
[1] 曹爱卫.牵手孩子,走进阅读世界[J].小学语文.2016(7-8).
[2] 李波.“悦读”模式就此开启[J].小学语文.2016(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2011.

        作者简介:周兴红,女,49岁,汉族,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