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长江中的三种鲟到长江水域生态保护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4期   作者:郑新
[导读] 本文以长江的三种鲟生长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郑新
        宜昌市渔政监察支队   

        【摘要】:本文以长江的三种鲟生长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这三种鲟在长江水域生态保护的生存现状以及特点,希望能够为实现我国生态修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长江;鲟;水域;生态保护
        本文针对我国三鲟的生物学特征以及种群生活情况,分析长江水域中生物的多样性以及面临的危机,希望能够进一步帮助鲟实现生态修复建设,完成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工作。
        1.浅述我国三种鲟的生长和生物学特征
        1鲟种简介
        鲟属于软骨硬鳞鱼,其生长可追溯四亿多年的古鳕类时期,鲟物种稀缺,十分珍贵,世界现有27种鲟,共计2科6属。我国现有的鲟有八种,其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等,后从国外引进了闪光鲟、俄罗斯鲟等。
        1.2三种鲟的生物学特征
        白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其背有梅花状陷器、眼睛圆而小、背部裸露,起点在腹鳍之后,有不分支的鳍条,白鲟的体格大,一般体长可以达到2-3m,体重可达300公斤,其生性凶猛多以鱼类为主食,主要生长在淡水,属于江海洄游鱼类。
        中华鲟属于鲟科鲟属,体层纺锤形,口部有四条吻须,背面覆盖硬鳞,背、臀鳍相对立,属于底栖鱼类,中华鲟的长约在2m左右,体重可达300公斤,其主要以小型、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甲壳类,主要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在亲体产卵期停食,多在金沙江产卵繁殖最后返回外海。值得注意的是,中华鲟并不是我国独有的,在日本、老挝也有分布。
        长江鲟和中华鲟均属于鲟科鲟属,改鲟种和中华鲟幼期十分类似,需要从鳃、鳍仔细辨认才可发现差异。从生活习性上研究长江鲟,其大大多分布长江的干流和中下流的湖泊,不会进入上游的支流,属于淡水鱼类,且生长环境稳定,长江鲟属于我国特有,在国外也时有分布。


        2.长江中三种鲟的生长状态
        中华鲟、白鲟、长江鲟都是常见中重要的珍稀鱼类,在上世纪末期,由于经济建设发展,认为过度捕捞,导致鲟物种稀缺,生产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2.1白鲟的生长状态
        白鲟目前正在濒临灭绝,一方面因为人工捕杀导致白鲟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另一方面长江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白鲟的生活环境造成极大影响,让其失去了适宜生存的家园,进而导致其灭绝。这是从环境角度和生态发展角度进行的分析,面对着生态环境的迫害,我国也开启了白鲟人工繁殖技术来预防灭绝,但是实际上,相关研究白鲟已经在2010前就已经灭绝,这对我国珍稀动物的保护工程而言是一个不小的重创。
        2.2中华鲟的生长状态
        我国对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获得了突破,但是弥补商业捕捞对中华鲟带来的伤害,如特殊的时代下,人们在产卵场中捕捉中华鲟,导致野生中华鲟数量不断降低,此外长江葛洲坝工程的建设也阻断了中华鲟到长江中上游产卵的生命周期,直接让产卵地无法再利用。虽然在建设葛洲坝工程时候也采用了科学建设手段,如修建鱼道、鱼梯、建设蓄养池等,但是对其生长依旧造成了影响。之后,我国建立了中华鲟研究所来实现中华鲟养殖和人工繁殖技术中又获得了巨大突破,但是以往的伤害对中华鲟的生活养殖带来的的威胁是不能坐以待毙的。
        2.3长江鲟的生长状态
        长江鲟的人工繁殖技术和中华鲟一样,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取得的历史性突破,因为其属于淡水常居鱼类,对生活环境依赖性高,过度捕捞以及水利工程、环境污染以及水土污染等多种因素让其生命垂危,在葛洲坝和三峡工程建设后,长江中游有捕捉到小型长江鲟,但是其生命质量不高;葛洲坝、三峡工程等建设也导致长江鲟奥上游去生活,且有捕捉史。后期经过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发展,长江鲟已经先后繁育成功了三代。在2018年,特殊的养殖技术下优研发了雌雄鱼同步成熟以及人工催产技术,但是收到人工捕捞活动以及上流水利工程的建设,该物种已濒临灭绝。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鲟、长江鲟、白鲟都属于我国重要的长江流域珍稀动物,其生长或和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有关,白鲟已经灭绝,中华鲟和长江鲟可采用人工繁殖技术延续种族,但是目前生长环境不良好,拯救中华鲟和长江鲟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农业农村部:加强长江濒危水生生物保护工作[J].甘肃畜牧兽医,2020,50(01):70.
[2].关于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19(05):17-20.
[3]张立. 健康长江水域生态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初步研究[D].河海大学,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