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燕
暨南大学幼儿园 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生活操作区是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自始至终贯穿的活动内容,生活操作区对于小班幼儿的发展尤为重要,教师有目的地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操作区能为全面进行区域活动做好准备工作。本文章从幼儿的学习经验出发,基于小班生活操作区的设计理念和思路,探索了小班生活操作区场景化课程的设计。
关键词:生活操作区,材料,幼儿
一、学习经验分析
(一)手眼协调和精细动作的发展:能尝试手眼协调完成抓、倒、舀、串等较粗放的动作。
(二)秩序感和专注力:能在较短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一项任务,有外界干扰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坚持完成工作。
(三)生活认知与自我服务:初步学习穿脱衣物等基本生活技能,有初步的自我服务意识。
(四)遵守规则与习惯养成:能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不乱丢玩具材料。
二、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一)设计理念
生活操作区是小班幼儿重要的区域活动内容,循序渐进地发展幼儿的生活技能和基本动作,是所有区域活动的准备和前提。《纲要》提出了“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要求。只有帮助幼儿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会照顾自己、提高自理能力,幼儿才有进一步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1、安全、舒适、温馨:安全、舒适、温馨的游戏环境能给幼儿带来安全感,能让幼儿尽情地享受游戏的快乐。生活操作区可以设置在舒适温馨的娃娃家里,舒适的软垫、沙发,高度适宜的桌椅、可爱的毛绒玩具,这些无不能促进幼儿自主地开展活动。生活操作区材料为主,娃娃家材料为辅,舒适温馨的娃娃家环境能有效辅助幼儿进行生活操作区材料的操作。此外,区域里的材料需要经过精心处理,以有效保证材料的安全与卫生。
2、贴近幼儿生活:《指南》中专门提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珍视生活的独特价值”。生活操作区,就是提供各种与生活有关的材料供幼儿进行操作练习的区域。在生活操作区,无论是衣物、食品、还是生活用品工具,最好是真真实实的实物,并且贴近幼儿的生活,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
3、富有情境:幼儿的生活是充满童话色彩的,富有情境的事物更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并激发幼儿深入探索的欲望。为了让材料具有情境化的特点,在开发材料时需仔细思量其不同的情境,不仅可体现材料的可操作性,还可避免操作技能的机械练习。
三、场景布局
理想的生活操作区应能保证足够的空间方便幼儿自由活动,光线充足,温馨而舒适,不仅需要足够的操作柜盛放丰富多样的材料,还需要操作台方便幼儿进行操作活动。生活操作区设置在靠窗和墙的位置,采用操作柜进行隔断,半开放式,可与美工区、语言区等其他区域相邻,既可以避免不同区域的干扰,又能保证不同区域间的互动。如生活操作区设置在娃娃家里,娃娃家材料放置在靠墙位置,串、剪、倒、舀等工具材料放置在操作柜上,穿戴类物品放置在晾衣架上及收纳箱里。区域里可摆放操作桌供幼儿进行操作活动,也可在地板上铺上垫子,方便幼儿在操作垫上进行操作活动。
四、材料的投放与使用(如何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和发展)
材料是区域活动的重要要素,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的,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物质载体。因此,区域材料的投放显得尤其重要。
规则的建立、材料的丰富多样性、材料的层次性及与其他区域间的融合与渗透等四个方面能体现生活操作区材料的投放情况,适宜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一)规则的建立
小班幼儿进入活动区进行活动时,最让老师头疼的可能就是活动的常规问题,而这一点在生活操作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小班阶段是活动常规养成的重要时期。在区域活动中,设计出不同的标识,如在物归原位习惯的养成方面,在玩具柜和托盘上贴上相同的标识,帮助幼儿记忆和寻找材料的存放位置。图文式指示发挥着指导幼儿独立操作活动区材料的作用,为了能让幼儿自主地顺利地完成区域材料探索活动,对部分材料进行图文式指示说明很有指导意义,这些对小班常规的建立及幼儿习惯的养成无不起到促进作用。
(二)材料的丰富多样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个体拥有不同的优势智力领域,具有不同的工作风格”。因此,在区域活动中,为了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生活操作区应该投放丰富多样的材料。
凡是能够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材料都可以投放在生活操作区。因此,在生活操作区,不仅可以投放穿戴衣物、叠挂衣物、舀食物、剥果子、使用生活工具等锻炼幼儿生活技能的材料,还可以投放抓、倒、串、夹、按等发展幼儿精细动作的材料。
(三)材料的层次性
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发展水平不一,对材料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在生活操作区提供材料时,每样材料都要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提供有层次的材料,满足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需求。一方面从同一活动的不同材料来体现,另一方面从同一材料的不同难易程度来体现。以使用生活工具剪刀为例,不仅可以提供薄厚、软硬不一的材料供幼儿随意剪,还可以提供同一种材料供幼儿实现一刀剪、连续剪,曲线剪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及能力水平自由进行选择。
(四)与其他区域间的融合、渗透。
幼儿的发展具有综合性、统一性的特点,教师在提供丰富的材料创设区域时,应发现和挖掘区域之间的结合点,使区域内容相互渗透、紧密联系,从而促进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生活操作区的材料经常与益智区有所交集,在幼儿操作熟练后其活动能变成益智区的活动,如在练习插的活动中,幼儿在熟悉随意插后,如果能够按照颜色、形状、大小或某种规律来插,其就演变成了益智区的活动。为了探索不同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什么新的颜色,幼儿们可以进行颜色变变变游戏。在生活操作区,幼儿们通过把不同的颜料用水经过搅拌倒在一起,不仅能观察颜色的变化,还能练习搅拌和倒的动作。此外,生活操作区还可以投放画笔、纸及与生活有关的绘本,幼儿们不仅能够通过阅读绘本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还能用自己的方式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在生活操作区的活动情况。
五、区域活动的分析与评价
评价是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活动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和能力,实时提供幼儿成长所需要的适宜的操作材料。而幼儿也能从评价中获取多元的信息,促进其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在生活操作区,主要可以通过实时的自然观察、照片和录像、区域活动评价表等方式进行分析与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87.
[2].《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4).
[3].何艳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