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雯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浙师大附属大目湾学校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践行了知行合一的理念,使儿童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儿童生活经验为起点,构建与教材的多角度联系,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渗透道德与法制教育,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思维,唤起儿童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从而引领儿童更好的生活。
关键词:儿童;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低年级学生刚开始进入学习阶段,年龄相对较小,所以教师的教学工作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尝试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生活化层面进行教学,让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建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品德修养的“大跃升”。
一、观察体验,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对具象化的、体验性的东西更感兴趣,那么,激趣就可以考虑从增强学生的观察体验入手,将一些生活元素引入课堂,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对接,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找到学习的动力。
如:在《上课了》一课的教学中,上课铃声响起,我提出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上课开始啦,你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呢?”学生们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上课要遵守纪律,不遵守纪律不但影响自己,还影响其他同学。接下来,我组织教学活动,仍然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开始,利用正反对比的形式,让学生懂得遵守纪律的重要性。第一个教学情境“上课开始啦,有的同学还没有坐好,这样可以吗?”第二个教学情境:“刚才有一只小鸟飞到了教室的窗户上,大家都没有看,老师要表扬大家,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实际有三个真实的教学情境组成,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之下,我又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因为学生们对这些情境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所以对问题的讨论有话可说,非常积极,关键讨论的问题也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心里。
如:教学《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课时,首先,我通过“过马路要走人行道、红灯停绿灯行、车辆上路靠右行”等交通规则的例子导入规则意识,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行人和车辆都不遵守交通规则,没有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车辆行人随便逆行,马路上会变成什么样?”结合小视频使学生直观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图片展示班级生活中“课间打闹、上课吃东西、随手丢垃圾”等行为,请学生们判断并讨论该如何对待;再引导学生一起约定遵守小学生守则,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孩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将法治观念渗透到生活化场景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活化的情景课堂中,促进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精神,增强法治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效率,使课堂学到的不仅是法治知识,更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与遵守规则的精神。
课本的知识源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体验中,才能更好地唤醒学生的生活意识,并切实践行生活规则。可见,让生活元素走入课堂,能到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在生活场景触碰情感
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在创造人。生活环境对小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不可忽视。
设置生活场景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让生活世界进入课堂,强化了知识教学的亲近性,这样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内驱力。
如:学习《我爱我们的学校》一课时,我没有强制学生去爱,学生没有情感,怎么可能会把学校当成家园呢?所以,为了让学生爱上学校,参与到热爱学校的活动之中,我给学生讲讲学校的历史和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在此基础上,我和孩子们深入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如草坪、花坛、雕塑、升旗台等等,我和学生一起布置教室环境,一起在校园的操场上做游戏和运动,一起给小树浇水,去校园里捡垃圾,和园林工作人员一起给过冬的树木穿上衣服等等,通过亲身体验学校的一草一木,让学生深入感受校园的美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真正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快乐,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学生的校园责任感也得到加强,学生对学校的喜爱之情也油然而生
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教学模式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力推手,营造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关键切入点。学生在生活情境的带动下,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展开讨论、分享,实现情感共鸣、心灵触碰,进而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躬身践行,让课堂回归生活世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的本质在于实践,教育与生活唇齿相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价值旨归。在日常生活培育和践行所学到的内容,彰显个体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生活化教学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在生活中践行教育的内容,养成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问题意识,以小学生日常生活常见或容易发生的问题作为导向,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才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促发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行为。
如:在教学《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在餐桌上的良好习惯,我设置了一系列问题:用餐卫生有哪些?食品安全常识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文明的用餐礼仪应该怎样在餐桌上展现出来?良好的用餐习惯应该怎样培养?通过这些生活化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回忆并在笔记本上罗列自己在家庭生活中存在哪些不安全和不健康行为,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互动。
如:在《吃饭有讲究》一课中,针对学生用餐不爱洗手的问题,我引用学生爱听的《不爱洗手的嘟嘟》故事,讲解不爱干净对身体的危害性,尤其突出细菌无处不在,细菌对身体的伤害。接着,我再出示一张显微镜下满是细菌的双手图片,激发其洗手的欲望,并将校医请进课堂,讲解相关的卫生知识,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洗手方法,增强生活化教学的现场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行进行洗手练习并且下决心要养成饭前饭后的良好习惯。通过本次现场洗手教学活动,学生懂得生活的细节也是有学问和讲究的,收获颇多。
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嵌入,围绕问题,结合生活设计一系列与学生接受能力相匹配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躬身践行,更易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说明我们的教育从来都不应该离开生活。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塑造其道德精神和法治意识必须要从生活世界入手,实现课程教学与生活世界的对接,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回归生活;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善于从学生生活世界中挖掘有益的教学资源,包括人、事、物等,通过艺术加工,让鲜活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人物和事例走进课堂,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体悟生活、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所在。教师只有把教学和儿童的生活真正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生活,在生活中感悟,道德与法治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引领儿童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