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 “三只手”莫出现——浅谈处理小学低段班级“偷盗”行为的德育教育过程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4期   作者:陈怡
[导读] 诚实守信是中华传统的美德,更是“四品八德”里面所要求的优
       陈怡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西周镇中心小学 315722
        诚实守信是中华传统的美德,更是“四品八德”里面所要求的优良道德行为。班级内部的偷窃行为一直是班主任的棘手问题。它不仅仅只是涉及学生的品行问题,更严重者会关系到法律问题,处理不恰当还会引起家校矛盾。
        担任班主任八年期间,处理了大大小小的“偷窃”事故。但是每次的处理方法都让我有一些反思。作为低段的班主任,我认为孩子偷拿东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偷盗行为,但是必须在年龄小的时候就应该让孩子意识到不能偷拿他人财物,不要伸出自己的第“三只手”,从小灌输这种想法。因此对于低段学生的“偷盗”行为,我有了以下处理的方法。

       
      于是我想了一个“计谋”:孩子们,我们班的同学丢失了老师发给他们的棒棒糖,大家帮忙找找看,如果谁找到了,我会给他一根一模一样的棒棒糖。孩子们马上开始寻找。“老师我找到了,在窗帘后面”!我心中大喜,看来我的“计谋得逞”。我当即奖励了他一根棒棒糖,他很开心,丢失棒棒糖的那三个孩子也很开心。我补充到,下次帮助同学找到丢失的物品的同学都有奖励品,全班孩子都很兴奋。
        第二节课后,我把“找”到棒棒糖的孩子叫到了办公室,告诉他,我知道棒棒糖是他拿的,他马上当场承认,并表示只是喜欢这根棒棒糖。我希望他以后不能再这样了,如果他表现良好,我也会奖励他,并且会全班表扬,喜欢的东西是并不能占为己有。他保证不会发生类似情况。
        接着,我电话联系了家长,因为虽然他现在只是拿了班级孩子的棒棒糖,但是这件事情必须引起重视,免得他养成“偷拿”的习惯,不利于他的成长。家长也很赞成我的做法,并且很感谢我没有使用强制性的方法解决这件事情。他在家里也会和孩子好好的沟通,不能让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最后我在班级里开展了有关“拿”别人东西的微班会,让孩子意识到不经过他人同意而拿走东西就叫做“偷窃”,这是个大事情,要被警察叔叔抓走的,当然如果经常拾金(物)不昧的同学也会受到表扬。慢慢的拾金不昧的人越来越多了,“丢失”东西的事情越来越少了。
       
      
        【解决方法】
        我叫来了这个“拾金不昧”的孩子。我追问:“宝贝,我们要诚实,老师知道你是一位听话的孩子,你想要得到积分是不是?你想老师表扬你对吗?诚实不说谎比任何一个行为更加可贵,如果你把这个秘密告诉老师,老师奖励你两个积分。”随后他告诉我钱是家里拿的,目的想要得到积分,因为我在班级里说过只要捡到钱,上交就能得到积分。我把剩下的一个积分奖励给了他,因为他告诉了我实情。
        紧接着我打电话联系了家长,告知事情的原委。家长也向我反馈确实家里丢了一百块钱,和我保证会好好引导孩子。最后我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和学生们讲了这位孩子“诚实”的事件,但是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没有把他偷拿家里钱的事情告诉班级学生,这个是我和他的秘密。
        这事情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行为了。有时候他会偷偷过来和我说说自己的小秘密,我也会奖励他一个积分。
        【案例反思】
         低段班级孩子偷拿东西一直以来是班主任比较困恼的事情,因为一般情况下低段孩子们拿的无非就是铅笔、橡皮、好看的本子,自己喜欢的玩具。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刚刚幼儿园上来,有部分的孩子他们的“物我意识”还是很薄弱的,只要是他们自己喜欢的,就有可能占为已有。在他们认为这事没有关系,但是殊不知长期以往会养成不诚实,偷窃的行为。等长大后就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让这样的行为扼杀在“摇篮阶段”。
     在这案例里面,我仅仅列举了三个特殊的班级“偷盗”小事件。解决“偷盗”的事情,我基本上采取“三步走战略”:


并且在处理事件时,我遵循了这几点原则:
一、尊重学生,感化心灵
        如果找到“偷盗者”,教师应该采取单独面谈的方式。与低段“偷盗”的学生进行私下谈话交流,切勿使用“偷”字,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充分知道什么是偷窃行为,而不是随意地批评挖苦甚至是体罚。因为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矫正学生错误的行为,使其健康地成长。
二、寻找榜样,适时教育
   洛克说榜样教育是“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比起老师的说教,榜样教育显得更有说服力,更具实效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寻找身边真实的榜样,树立好典型,让学生“学模学样”。并且明确说明什么是“偷盗”,指出“偷盗”行为的危害。在“偷盗”行为发生的时候一定要在全班进行正面教育,让学生引起重视。
三、寻求合作,家校配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矫正低段学生偷窃行为中,家长正确的“言传身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第一时间告诉家长发生的事情,并且告知事情的严重性。告诉家长,老师和他的目的相同,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因此家里的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
        采用了这些方法后,班级里面的“偷盗” 行为减少了,一到三年级期间,班级由每个星期一起减少到一个月一起,到现在是几乎不会发生“偷盗”行为。班级里面捡到五毛钱都会交到纪律管理者那边。
        漫漫“防盗”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