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4期   作者:高敏
[导读]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
        高敏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  重庆 400065
        摘要: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不够扎实,将在学习过程中倍感吃力。而为帮助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数与直观的形巧妙的结合起来,从而在彼此的转化与依存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数形结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展开深入研究,旨在提出参考性建议的同时助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以自身为课堂主导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解题技巧的填鸭,这样一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1]。由此,在素质教学改革下教育部门一再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而基于数学学科数与形的特点所在,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将数与形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数形结合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知识,最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数形结合内涵概述
        数与形是数学最为基本的内容,同时也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所在。数,表示的是数量的概念;形,则表示的是空间概念。这两大数学元素即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是数学知识对立而统一的体现。数与形都分别表示着事物的客观规律,将这些客观规律科学的整合起来便可以更加便捷的探究数学知识。具体而言,数可以用形来表达,形也可以用数来解释,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将数形结合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将原本逻辑性强、抽象性强的数学知识简单化,从而助力学生更加轻松、高效的开展学习。
        二、数形结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一)部分教师对数形结合认知不足
        在现阶段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对数形结合的认知并不够深刻,或者说对数形结合的重视度不足。这样一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点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有待提升。另一点是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严重,认为数学学习就应该实行题海战术,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来熟能生巧,从而获得更高的分数。在这样一种认知中,认为数形结合只是一种解题技巧,没有必要太过于重视。
        (二)数形结合的应用范围过于狭窄
        数学学科共分为四大领域,分别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学习对于这四大领域都有所涉及,但是教师在采用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仅仅将其局限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应用中[2]。显然这样一种过于狭窄、单一的应用范围对于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掌握和应用是较为不利的,同时对于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提升也是较为不利的,由此也就导致了数形结合应用效果的不甚理想。
        三、数形结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应用数形结合助力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运算是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所在,只有在高质量运算教学的基础上才能够全面推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而高质量的运算教学离不开运算算理和运算方法的教学。为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算理以及更加熟练的掌握运算方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从而在此基础上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在运算中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来分析算理和简化运算。如面对1/2+1/4+1/8+1/16=?这样一个分数加法式子,常规的运算方式为通分之后进行计算,所得结果为15/16。但是学生在应用这样一种方法进行运算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同时学生也没有真正弄明白这一运算的算理内涵。而将数形结合应用于这一式子的运算中,便能够充分简化运算过程,帮助学生避免错误的同时让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算理。具体应用方式如下:教师可以画出一个正方形让其代表数字1,然后将其分割,分割四次,每次分别为1/2、1/4、1/8、1/16,在完成分割之后让学生对该分割图形进行观察,学生可以直观的观察到,1/2+1/4+1/8+1/16其实就是1-1/16,由此学生可以非常快速的算出答案为15/16。如此,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数形结合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最便捷的运算方式,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详细了解运算算理,从而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而在此基础上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应用数形结合助力学生整理数量关系
        素质教学改革下,小学数学的新版教材更加着重于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即数学问题与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被弱化,导致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更加困难[3]。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的整理数量关系,教师可以积极利用数形结合来引导学生思考,助力学生理清关系,高效解题。
        例如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和差问题,若学生不能很好的理清其中的数量关系,那么学生将无法正确解题或高效解题。以下题为例:哥哥像弟弟这么大时,弟弟才4岁,而弟弟像哥哥这么大时,哥哥已经28岁了,问弟弟和哥哥现在分别多少岁?面对这一问题,很多学生表示无从下手,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整理清楚其中的数量关系。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整理其中的数量关系。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在这样一类问题中有一个量是始终不变的,就是二者之间的年龄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画出一段线段代表哥哥和弟弟的年龄差,同时左边端点代表弟弟现在的年龄,右边端点代表哥哥现在的年龄。之后依据题目中给出的第一个条件,将年龄差线段向左平移过去,平移后最左边的端点代表4岁,再依据题目中给出的第二个条件,将年龄差线段向右平移过去,平移后做右边的端点代表28岁。如此,中间便有了三个年龄差,同时这三个年龄差的差距为28-4=24,从而可以计算出现在哥哥的年龄为20岁,弟弟的年龄为12岁。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清晰的整理出了数量关系,让学生获得了更加准确、高效的解题效率,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应用数形结合助力学生数学思维培养
        素质教学改革下,教育行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但是基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存在,包括教学模式陈旧、教师素养不足以及教师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等,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科学的引导和培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有效改善这一现状,教师需要积极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形结合作为一种高效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其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来以数化形,或以形转数,同时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来锻炼学生的数形转化能力。如此,通过一定的数形转化训练,学生将更加灵活的应用数形结合思想,从而让自身的数学思维得以显著提升。
        四、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数形结合加以高度重视,并积极应用于实践教学中。从而通过数形结合的有效应用来助力学生掌握运算方法、整理数量关系以及培养数学思维,进而在此基础上全面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和综合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裴仁友,莫程业."数形结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20,27(22):296.
[2]何振宇."数形结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渊(小学版),2020,15(6):150-151.
[3]陈明东.数形结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2020,20(35):141-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