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菡莹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2
摘要:“互联网+”新型创新业态的出现,更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一直以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是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形式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专创融合;培养模式;实践
1“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专创融合创新的现实需求
1.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新业态的概念也给创新创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活力,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仍以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的形式进行,不能让学生通过课程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是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素质,使他们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只有依靠专业创新和创业教育,才能使创新创业理论有针对性,真正为人才培养服务。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已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1.2高职院校创业创新课程建设的现实需要
随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创新创业课程已成为许多高校的必修课之一。然而,在课程建设的实际中,存在着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分离的问题。高职院校大多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独立课程,或与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相结合,忽视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的自然关联性。一旦这种关联性被打破,创新创业课程的作用就会大大削弱。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与专业技能培训要素之间存在着许多重叠。它们相互补充和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将进一步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专业技能的培养将逐步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只有通过创新创业的整合,才能使创新创业课程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2“互联网+”背景下专创融合培养模式的实践
2.1创建“教赛创一体”的专创融合路径
创建“教赛创一体”的专创融合路径,大赛促教改、大赛促创业、创业促教学,从而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分开,创新创业大赛和创业实践脱节的问题。以大赛为核心,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制定符合当下经济发展潮流的专业课程建设。以大赛促创业,为获奖的创业项目提供一站式的孵化平台,提供技术、资金、人脉的支持,形成专利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以创业促教学,把创业成功的学长请进课堂中,将创业中的真实项目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实践以外,更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
2.2实行产教结合和校企融合培养
实行产教融合将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课程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校企合作同样是职业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对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校企融合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业就业能力。学校负责制定具体的育人培养计划,对学生的进行书面知识的传授和基础实践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学校可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做开发新专业,按照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可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训练,才能将学校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成为一名符合社会需求、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学校应与企业深度合作,让企业加大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开发打造多功能的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平台,提高创新创业质量。
2.3创新高职院校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
一方面,要突破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藩篱,实现深化创新创业融合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拓宽创新创业一体化的范围,使之覆盖高职院校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巩固专业创新一体化的效果。在构建创新、专业、创新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是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的针对性。创新创业课程是为专业群体设计的。采用项目形式,将专业问题转化为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案例。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习和掌握创新创业技能的目的。二是加强专业课程创新。通过在教学方法中引入一些创新技能,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演示和教学,引导学生运用一些创新方法进行专业学习,在创新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引入创新的学习方法。此外,还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专业创新融合。
2.4加强高职院校专业与创新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一体化模式的教学效果。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特色化的教学团队,就要充分利用团队教学的形式,构建由创新创业教师、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联合教学团队。教学小组以联合教学的方式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教师现场组织课堂教学。同时,通过远程教学、现场教学、实时交互等信息化手段,将专业教师和企业辅导员同步带入课堂,共同完成课堂教学,达到“1+1+1>3”的效果。此外,在日常教学和科研中,通过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经验,联合教学小组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自身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2.5高职院校专业创新一体化评价体系优化
完善健全的评价体系是对专业与创新教学整合效果最直观的检验。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评价体系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法,缺乏专业创新一体化模式下核心知识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效果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专业与创新相结合的模式下,不满足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需要。因此,有必要优化现有的考核体系,根据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要求调整考核维度和评价方法,引入以能力评价为重点的标准和模式,使考核体系更加多样化、灵活;薪酬注重对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动态评价,注重课程教学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同时注重课程教学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引入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维度和方法,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此外,要注重评价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教学效果进行多维分析解读,了解创新创业课程在推进专业整合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并创新,进一步完善课程。
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转变观念、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方法,构建专业化的专业创新与整合模式。将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有效结合,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剑光,王家宁.应用型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69-170.
[2]盛晓娟,李立威.专创、产教”双融合视角下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09):207-210.
[3]曾秀臻,李亚昕.论高职“专创融合”的课程选择及实施路径[J].职教论坛,2020(07):64-67.
[4]王均永.“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模式探究[J].教育经济,2019(06):231.